正气歌声 2021-10-27 15421 0 0 0 0
人口,生育,东南亚,社会乱象,东亚的人口危机,已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依据最新的数据统计,东亚的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生育率都已然是世界倒数,人口即将迎来或者已然是负增长,甚至可以说有“亡国灭种”之虞!那么,东亚又…

东亚的人口危机,已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依据最新的数据统计,东亚的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生育率都已然是世界倒数,人口即将迎来或者已然是负增长,甚至可以说有“亡国灭种”之虞!

那么,东亚又是怎样从人口自然增长最高的地区,变成如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区域的呢?

近邻韩国人口已然是负增长,日本也饱受少子化折磨数十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在前段日子指出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2.

(我国的生育率不停地下降)

尽管在人口学界,关于中国的人口生育率究竟有多少一直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但中国的生育率很低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用《新京报》的话来说,即是“已经跌破警戒线”了。

除了东亚地区之外,凡是和我们文化相近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海外华人,都陷入了严重的人口危机。

为什么东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生孩子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表面上来看,不生孩子是因为经济问题。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生养孩子是一桩十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孩子的奶粉钱、补习班、学区房等等,一座座经济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北京、东京、首尔、台北、新加坡等城市,莫不如此。

但这样的解释,在50年、60年后的长辈们看来,却是根本就站不住脚的。

当下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能有多难?对于我们来说,再难能够难得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吗?

对于日本人和韩国人来说,能够难得过“二战”刚刚结束之后的那段岁月吗?

(日本议员说战后困难时期那么辛苦大家都在生育孩子,可现在日子好过了反而不生了)

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我国的人民尚且可以养育4-5个孩子,可如今六个大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怎么连一个孩子也感觉吃力了呢?

其实仔细算算这笔经济帐,包括补习班、学区房等等在内,都不是养孩子的必选项,而是优选项。

说直白一点,不生孩子看起来是经济问题,本质上却是文化问题。

这背后是优生优育观念在商品时代的扭曲,是竞争文化对家庭生活的侵占,也是市场经济逻辑的婚姻关系的异化。

 

其一,优生优育观念在商品时代的扭曲。

经历了数十年的思想变革,如今优生优育的观念已然可以说是根植到了东亚各国人民的内心。

优生优育的观念有问题吗?

从表面上来看,当然没问题。对父母来说,优生优育其实是对子女的负责;对子女来说,优生优育也有助于其成长。

但问题是,优生优育的这个“优”,究竟由谁来界定?

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人们对于这个“优”的定义,几乎等于同“有钱”。

和谐的家庭生活、正确的价值认同、有爱的家庭氛围等等,一旦没钱了,都不可以被称为“优”。

因为没有钱,就没办法吃进口奶粉,就上不了钢琴辅导班,就请不了名师做家教,更买不起学区房,让孩子上清华北大的附小等等。

但孩子生活在每日争吵的有钱人家庭中,或者从小被父母送到贵族学校就读,连父母的面都见不到,这就能算是优生优育了?

我们再说得明白一些,在商品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优生优育的观念被扭曲了。

和谐的家庭生活、正确的价值认同、有爱的家庭氛围,这才能叫“优”)

 

其二,竞争文化对生活的侵占。

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翻滚了数十年。伴随着体制上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在文化上,包括中日韩在内的儒家文化圈,也都受到了欧美文化的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的集中体现,便是推崇个体主义,竞争意识的竞争文化。

历史事实已经表明,竞争文化是西式个体主义的必然结果。

从小升初到中考,从高考到公务员考试,从职场竞争到创业打拼……,可以说,整个儒家文化圈的年轻人,都在竞争中成长的,竞争构成了当代人的生命历程。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已经烙进了新时代东亚各国家长的潜意识里。而这个“输”,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输的背后是对手的竞争。

在这种竞争文化之下,人们的社交关系,首先即视他人为对手,其次才会视其为朋友。

说直白一点,竞争文化之下,社会信任是难以建立的。

当竞争文化蔓延到家庭生活的时候,一方面引起了年轻夫妻的信任感的缺失,结婚前甚至要签订婚前协议,想好离婚时的处理方案

另一方面,在竞争中成长的年轻父母,早早地为孩子想好了各项竞争,而赢得这些竞争的意愿,无形中也抬高了生育成本。

(这样的竞争无形之中让生育成本进一步提升,也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其三,市场经济逻辑对婚姻关系的异化。

尽管在当下的中日韩各国,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常态,但只要稍作深思,便不难发现,儒家文化精神与资本经济逻辑有天然矛盾。

资本经济逻辑是一种以纯粹的现代经济理性,其核心是资本的增殖。而儒家文化的人生信念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根基即是婚姻家庭。

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国家是消费市场,是原材料供给地,是生产资料;但在儒家文化视角,国家是无数个家的组合,国家是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归属。

市场经济逻辑的驱动来自于资本,儒家人文的驱动在于家庭,两者是无法并行不悖的。

当下的共存,实质上,是儒家人文精神复兴进程中的阵痛。

 

我们在文化领域,面临了资本逻辑对儒家文化中传统婚姻家庭关系的异化。

一方面,儒家人文精神,对家庭的理解是情感的归依,而市场经济将婚姻关系变成一种契约关系,而契约关系的本质即是商业合作双方之间订立的关系。

另一方面,儒家人文精神,对生育视为文化的传承、香火的延续、家庭的基石。而市场经济把生育本身资本化,孩子变成了一种投资,连孩子的成长教育也被金钱上的投入量化评估优劣。

(在儒家文化背景之下,生育是文化的传承、香火的延续、家庭的基石)

说白了,资本让人把生育问题当成经济问题来考虑,根本上是把家庭价值排在了经济价值的后面,是一种人生价值的错位。

这种文化上的阵痛,已经使东亚各国认识到: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是一种发展手段,但绝对不应该成为一种主流文化!更不能让经济利益侵犯我们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家庭价值。

 

少子化的病根在文化,但这不是儒家文化的锅,而是文化领域的盲目西化。

(恢复“孝”文化,才能破除少子化现象。这是关系着国家和民族兴亡存续的头等大事!)

而想要破除少子化的现象,挽救日益衰亡的国家和民族,就必须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生不息”、“慎终追远”等这些文化重新根植于东亚各国人民的内心中去。


Tag: 人口 生育 东南亚 社会乱象
我也要發一個   ·   返回首頁   ·   返回[社會]   ·   前一個   ·   下一個
相關內容
歡迎評論
未登錄,
請先 [ 註冊 ] or [ 登錄 ]
(一分鍾即可完成註冊!)
返回首頁     ·   返回[社會]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