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声 2022-04-13 4706 0 0 0 0
清朝,历史真相,中国伪史,满遗,闫崇年,清史专家阎崇年被打的事情虽然过了许多年,但至今在史学界和民间仍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至于他该不该被打,历来就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当年的阎已经七十有余了,不管其观点如何,一个年轻人去打一名老者,总归是…


清史专家阎崇年被打的事情虽然过了许多年,但至今在史学界和民间仍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至于他该不该被打,历来就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当年的阎已经七十有余了,不管其观点如何,一个年轻人去打一名老者,总归是不对的。

然而更多的人则认为,他发布反人类和反文明的言论,极度蔑视同胞性命,为残暴的满清(后金)统治者歌功颂德,颠倒黑白。他当然得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挨打已经是最轻的处罚了。

笔者认为,阎崇年的言论委实是太过分了,对于清太祖努尔哈赤,他就夸上天了,一点也不尊重史实。

比如说努尔哈赤杀无谷之人,辽东数百万汉人最后就剩下几十万!

甚至于努尔哈赤当年的残暴让女真人也受不了,天命年间辽东的起义此起彼伏,如果不是靠着抢劫大明、朝鲜和蒙古续命,后金早就自己先崩溃了。

对于这些史实,阎崇年这个清史专家不可能不知道,可他说什么政通人和,真可谓是睁眼说瞎话。

就这样的史学观,不知道那些当年死难的汉人、朝鲜人、蒙古人和女真人会不会晚上来找他。

而且更加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史学观竟然会在电视上公然宣讲。

Image


对于后金不停地进入中原劫掠、杀人放火的强盗行径,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痛心疾首,谴责后金政权的罪恶。

然而阎则是这样说的:“这对于当时新兴的清政权来说当然是喜剧:扩大了影响,为入关增加了经济基础;对中原百姓来说肯定是悲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历史是在多维中发展的,很难说悲,也很难说喜。

笔者当时在《百家讲坛》上看过这段的时候,不由得蒙了,想不到如此无耻的言论竟然可以在堂堂央视上堂而皇之地讲了出来。

我们不妨拿类似的情况对比一下,比如:

对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于当时新兴的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来说,当然是喜剧,当然是喜剧,扩大的影响,为自身发展增加了经济基础,使得日本晋升为列强;

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当然是悲剧:清王朝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他们身上,沉重的赋税让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历史是在多维中发展的,很难说喜,很难说悲。

如果有人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这样的话来,绝对会被打得满地找牙!

 Image


我们不妨再将之类比一下强盗抢家劫舍的行为,比如说:

对于强盗们的行为,对于他们的寨子而言,当然是喜剧,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影响,为自身壮大增加了经济基础,也有了和官军对抗的资本;

对于被抢劫的人家庭来说,当然是悲剧,他们的男人被屠杀殆尽,妻女被抢劫成为性奴。

许多事情是在多维中发展的,很难说喜,很难说悲。

试想想,如果你听了这样的言论,你会不会认为此人是一个疯子呢?既然他如此为强盗辩解,那就让强盗去他们家玩玩?

 

如果有人将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逻辑发给以色列人的话,估计发过去理智点的把你骂一顿然后问你怎么回事,不理智的估计拿把枪弄死你的心情都有了。

明明是一场赤裸裸的对以汉族人民为主的中原人民的一场以掠夺为目的地屠杀,我们华夏儿女非但不能愤怒,而且还要看着对方洋洋得意说要理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对于这种人,笔者只能说一句,无耻老贼,不死何为!

 

从阎崇年的言行可以看得出来,他就是一个冷血无耻之徒。

在百家讲坛讲康熙的时候,他吹嘘康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他压根不提康熙的文字狱,迁界禁海导致死了几十万老百姓。也不提清军在平三藩时屠杀老百姓。也不提康熙晚年国库亏空是事。

其实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康熙时期“人相食”的记载就不下数十处,百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又何来的盛世呢?

他还在清十二帝疑案里乾隆上把乾隆修圆明园都算他的功绩。他把康熙吹成千古一帝。他还吹捧努尔哈赤和成吉思汗是民族英雄。歌颂屠夫。并一个劲的歪曲历史,美化满清侵略者。

他一直在歌颂努尔哈赤,皇太极这些人。对清军在辽东屠杀了几百万汉人只字不提。每次清军打了胜仗,他都兴高采烈。提到扬州十日时,他满脸笑容。

 

Image

 

这样的一个人,竟然跑去江南大放厥词,在一次讲座中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抗清是文化冲突导致的。

就冲着他的这些言论,打他真的是太轻太轻了,他的言论已经触犯了刑法。

如此蔑视我们同胞,如果为一个强盗政权歌功颂德,这本身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犯罪行为!

 Image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将这种名为学者实为奸贼的无耻之人送进监狱,而不是任由其在不同场合大放厥词!



Tag: 清朝 历史真相 中国伪史 满遗 闫崇年
相關內容

康乾盛世秘录 2016-12-29 

歡迎評論
未登錄,
請先 [ 註冊 ] or [ 登錄 ]
(一分鍾即可完成註冊!)
返回首頁     ·   返回[清朝历史]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