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声 2022-03-02 4896 0 0 0 0
清朝,中国伪史,历史真相,辫子,满遗,满遗们经常拿来说明清朝很好的一个例子,那就是清廷倒台之时,革命党人号召剪辫子,但大多数的民众却不支持、不了解。因此,这些人说是清末的民众热爱朝廷,不想被革命党人牵着鼻子走。换句话说,清朝的民意基础还在…

满遗们经常拿来说明清朝很好的一个例子,那就是清廷倒台之时,革命党人号召剪辫子,但大多数的民众却不支持、不了解。

因此,这些人说是清末的民众热爱朝廷,不想被革命党人牵着鼻子走。

换句话说,清朝的民意基础还在,应该对其进行改良,而不应该是将其推翻。

那么,果真如他们所说的这样,是因为民众拥护和爱戴大清,所以不肯剪辫子吗?

(民国颁布剪辫令,但遭到民间一些人的抗拒)

 

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情形,并非是因为民众热爱满清,而是对其有一种深深的恐惧。

其中最为根本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满清倒台的太快了,许多人来不及从恐惧的反应中转过弯来。

和明朝那种战乱几十年的情况相比,满清倒台之后的民众不愿剪辫和明清之际的不愿意留辫是决然不同的。

明朝那时,民众是真的不愿意剃发易服,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于对祖先的崇拜,满清强行推出的“剃发易服”,其实就是华夏民族的一种赤裸裸的侮辱,因此遭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抗!

在明朝政府没钱没兵的情况下,整个南方传檄而定的情况下,一个剃发易服硬生生的给明朝挺了半个世纪,就知道剃发令是多么的不得民心了。

因为“剃发易服”,清廷屠杀了数千万的无辜民众,其凶残本性可见一斑!

(清廷凶残至极的“剃发易服”)

也正因为清廷的不得人心,所以在其统治的近三百年间,“反清复明”的口号一直存在,民间反清的情绪从来没有断绝。

 

但是民国的剪辫令可不一样,民国政府虽然想要全国人民尽快将辫子剪去,但绝对不会像那时的清廷一样,喊出什么“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骇人听闻的口号。

说到底,剪辫令只是一个号召,并不带强制的性质。

清廷灭亡多年之后,仍有不少人留着辫子,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北大教授辜鸿铭,以及后来那个辫子军的首领张勋,在清廷灭亡多年之后,他依然利用手里的人马搞了一次“复辟”的闹剧。

(清亡后依然不肯剪辫子的辜鸿铭,非但没有被歧视,反而成了北大教授)

 

民众之所以会在抗拒剪辫令,也是因为有前车之鉴,许多人还认为清朝能挺过去呢!

要知道太平天国过后也才过去没多少年,当时太平军所到之处,也是号召人们剪去辫子,但他们很快就失败了,清军到处屠城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般民众又怎么敢轻易冒险呢?

万一清廷缓过气来,将革命给扑灭了,他们这些人又会受到牵连,从而成为牺牲品了。

(太平天国起事之时,也曾号召国人剪辫子,最终失败)

 

第二个原因即是他们以为留辫才是身体发肤呢,你剪辫,我怎么让你剪。

在满清之时,大多数的底层民众是没资格接受教育的,基本上都是文盲,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又怎么可能知道历史上的事情呢?

他们或许认为自古以来,国人就是留着辫子的,留着辫子才是对祖宗的孝顺,如果将辫子剪去,就是大不孝。

 

第三个原因,就是满清对全国人民的洗脑,强化皇权观念。

明朝中晚期,是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皇权观念开始松动,各种民本思想开展在民间流传。

如果这一进程不被打断,华夏文明必将迎来新生。

但很可惜,满清入关打断了我们文明的正常进程,华夏进入一个更加黑暗、更加专制的牢笼之中。

清朝近三百年的时间内,清廷为了自身合法性,不停强化皇权观念,对全国人民进行洗脑,使得许多人认为效忠朝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辫子这东西则和朝廷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持着这样的一种观念的人,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地剪去辫子呢?

这也即是为何直到民国建国几十年之后,依然还有人不肯剪辫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清亡后数年,张勋带着他的辫子军进入北京,扶持溥仪复辟,上演了一出荒唐的闹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许多国人之所以对剪辫子抗拒的根本原因,一是因为恐惧,二是因为无知。

当了解了更多的真相之后,自然就不会对清廷再有什么认同感。

比如说冯玉祥和孙殿英等人。

冯玉祥本来也是说要“忠君爱国”的,但当他了解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这样的血泪史之后,对于清廷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此变成坚定的反清派。

(冯玉祥将军以武力逼迫清王室离开紫禁城,这才是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当了解到清廷已然是昨日黄花,再也泛不起什么浪来的时候,大家也就不会再恐惧了。

所以,民国的剪辫令虽然遭受到了一定的阻挠,但最终还是很顺利地实施了。

清廷垮台之后不久,除了极少数的顽固分子以及内心极度脆弱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将辫子给剪了。

这样的一种情形,足以说明清廷是如何不得人心的,人们对其唾弃,自是再顺理成章的事情。


Tag: 清朝 中国伪史 历史真相 辫子 满遗
相關內容
歡迎評論
未登錄,
請先 [ 註冊 ] or [ 登錄 ]
(一分鍾即可完成註冊!)
返回首頁     ·   返回[清朝历史]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