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ually 2023-04-10 1809 0 0 0 0
清朝历史,弟子规,罪恶清朝,从批判《弟子规》看满清对中华文化之扭曲。从两段“儒家名言”被误读,试看满清之黑暗。满清歪曲中国文化的一些简单事实 。编纂《四库全书》导致中华文明倒退。为什么说满清政府不是中国政府?现代中国还有满清奴化遗毒吗?

从批判《弟子规》看满清对中华文化之扭曲

目录

一,批判《弟子规》。

二,从两段“儒家名言”被误读,试看满清之黑暗。

三,满清歪曲中国文化的一些简单事实 。

四,编纂《四库全书》导致中华文明倒退。

五,为什么说满清政府不是中国政府?

六,现代中国还有满清奴化遗毒吗?

...

一,批判《弟子规》。

弟.子规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据说是依据孔子训示写出来的,总叙的确是来源于《论语·学而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后面的内容就是将这一句话里的每一小句进行解释,看上去好像没有问题,为什么我说它跟二十四孝是一丘之貉呢。有人说我反传统,反孔子,其实我一点也不反孔子,我欣赏孔子的很多言论,但是弟子规错就错在这个解释上,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

首先是入则孝,重点在一个孝字,我在以前已经说过汉家的三大不孝,那就是“家贫不入仕,陷父母于不义,不娶无子”,反过来这就是汉家的三孝,还有一个更大的孝,那就是“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这是汉人对于孝的理解。那么弟子规中是怎么解释孝的呢,不过是生活上关怀父母,听从父母的话之类的,这些道理是不错的,但是它不是孝,而是亲。打个比方,若是有人把我杀了,那我的子女就一定要想办法杀了那个人,这才叫孝啊,当然,这不是孝的全部,但是你既然讲“首孝悌”,那这些大孝你怎么不讲,尽捡一些小事来讲呢。

其次是出则悌,重点在悌字,孝讲的是父子之情,悌讲的是兄弟之情。跟上面的孝一样,也是不讲悌的最高境界,悌的最高境界是啥呢,就是“兄弟之仇不反兵”,对兄弟爱护尊敬这是当然的,但这只是初级阶段。

次谨信,这里的谨和信怎么理解呢。弟.子规里面说的是你这个人要谨慎,要讲信用,做为你个人的修养来说,这还是没有问题。实际上,这里的谨和信指的是你对国家的责任,你的国家要是被灭了,虽百世犹可复也,这是你做为这个国家一员的责任,也是谨和信的最高境界。

泛众爱,而亲仁,意思就是不管我们自己人到了哪里,我们都要去亲他,就是修文德,对外人是修武备,不仅仅是简单的要博爱的意思。

把上面的话连起来意思就是,身为儒门弟子,应该具备在家孝悌,即“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在国谨信,即“君父之仇,虽百世犹可报也”;在天下要泛爱亲仁,即对自己的族人要修文德。这才是做为.子应该遵循的规矩,才是孔子的意思,才符合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弟子规中写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跟这些比起来根本不叫规矩。

弟子规的字面意思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才迷惑了很多人。它不讲身为儒门弟子应该具备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反而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斤斤计较,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是一个具备修齐治平能力的人才么。去掉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部分,只留下了修身这一块的内容,想让学习弟子的人都变成什么呢?我们祖先创造那么多理论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让我们都变成“大圣人”,“大学问家”么,我们汉人讲内圣外王,没有外王的部分,我们自己当不了自己的王,那不只有当奴才的份?

弟子规只是满清篡改汉文化的一个代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满清在篡改汉文明的手段上比蒙古人高明多了,蒙元人让“弟子”编的那套东西太浅显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有问题,但满清吸取了蒙元人失败的教训,篡改的非常高明,字面上你看不出什么太大问题,关键在于他把你的春秋大义给删掉了,你只知道修身,使劲读书,使劲钻研,就是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是干啥,最后变成一个书呆子、奴才。《弟子规》:父母责,须顺承,撘无怨。

《孔子家语》:小杖受,大杖走。

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到: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

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弟子规》:同是人,皆须爱。

《论语》:微管仲,吾披发左衽也!

《左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西晋。江统。《徙戎论》:“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贞观政要》: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

...

二,从两段“儒家名言”被误读,试看满清之黑暗。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但是查遍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更没有说过。后来才知道这本来就是一句戏文。

那么在先秦时,人们到底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以下是《左传》记载的真实事件。

题目是:“晏子不死君难。”。

(齐国大夫)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左传》是儒家经典教材, 儒家对于“君难”的看法是:“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就是说国君为了社稷国家去死,死得其所,我们就应该与之共同赴难,如果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么大臣们又不是他的奴才,谁该去死呢?

这就是儒家对于君臣生死问题的态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么会有“君让臣死,臣就必须遵守臣道去死呢?”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义。

《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过,曾子的父亲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向父亲赔罪:“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孔子教育曾子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可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并非孔子主张,父母有服从“天下大义”的义务,对父母的错误儿女有责任纠正。更何况父母的子女还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并没权力要求子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说是孔子的主张,简直是对孔子的羞辱。

《孝经》中曾参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孔子回答说:“ 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显然是说“孝”是有原则的,有约束的,不能推到极端。 这是对所谓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说法的不攻之击。还有一句常被歪曲引用的儒学经典,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已经成了某些人心目中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实行封建专制家有天下的铁证。常常被“清遗分子”引用来批判中国封建社会专制悠远流长,替满清开脱。

实际上这句诗出自《诗经·北山》,应该结合上下文来读,是表达一个小官吏对王事繁多的抱怨。

孟子解释道“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但是还是有古人违背孟子儒家教义,歪曲引用,以迎合统治者家天下、奴役百姓的思想要求。 最早是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用以迎合汉武帝“阴法阳儒”的“大一统”学说。但这层意思与儒家正统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明代,王夫之就说:土地非王者私有。“若夫土则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兴代废,而山川不改其旧,其生百谷以养人,王者亦待养焉,无所待于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读通鉴论》)。

天下和君王的关系,儒家主张的是“天下为公”,(《礼记·礼运》)这点明代君臣也是有共识的。樊玉衡曾上疏万历提醒道:“皇上牵于皇贵妃体貌难处之故,优游隐忍,甘以宗社为戏,不知天下者非我皇上皇贵妃之天下。”。君主和臣民的关系,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天生民而立之君,以利之也。”

满清入关后,为了维护其满清部族统治,奴隶制残余,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毫无顾忌的肆意歪曲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为其所用。

康熙自称:“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他自封是圣人在世:“朕惟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东华录》卷五十一) 。 从此满清皇帝成为活着的圣人,传统儒家在君权之上的道统被其彻底颠覆,满清皇帝在政治上合理合法为所欲为的同时。在精神上也成为“教主”。皇权在手,真理也就在手,权力就是真理,彻底败坏了儒学思想。

于是晏子所说的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就不再是事实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不仅仅成为臣下不得不执行的命令,而且还源于起码的伦理道德要求,要心甘情愿,要感激涕零的去死。奴性成为整个社会的共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要求也就不奇怪了。

满清皇帝在把持了儒学语言解释权之后,满清“家有天下”、全面专制的观念也发展到了顶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了更新的内涵。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里这么骂吕留良:“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吕留良于我朝食德服畴,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孙者数十年,乃不知大一统之义,”他把这句诗、把大一统歪曲到这种程度,他说:“天下都是俺大清的,一草一木都是姓爱心觉罗的, 你们这群奴才到哪儿去都逃不出我大清的手心,吃的用的都是我大清的恩惠。他(吕留良)敢反对俺大清,这是忘恩负义!”。很明显满清皇帝把明代以来的主流的儒家“民本思想”变为“君本专制”说,满清皇帝既是教主,出言成“经”,从此儒学被阉割成了“奴学”。

从批判《弟子规》看满清对中华文化之扭曲 - 第1张

...

三,满清歪曲中国文化的一些简单事实

杜车别

1、礼教吃人么?

比如五四时期批判吃人的礼教,也即所谓在礼教的约束下,妇女只要有稍微违背礼法之处,就可能遭受羞辱,甚至被剥夺性命。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就描绘了祥林嫂因为嫁了两个丈夫,就遭受种种歧视,以至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

可实际上,这种现象真是中国文化造成的么?我们不妨看看离清朝最近的明朝情形又如何?

稍微看一些明人的记载以及当时通俗小说中所描绘的情形,就可以发现事实就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此语虽得罪于名教,亦格言也。父子之恩,有生以来不可以移易者也。委禽从人,原无定主。不但夫择妇,妇也择夫也。谓之人尽夫,亦可也”“即今国家律令……妇再适者,无禁焉。淫者,罪止于杖而已。岂非以人情哉?抑亦厚望于士君子,而薄责于妇人女子也?”

可见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其实已经提出妇女恋爱婚姻选择自由的观点,和现代的认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且谢肇制特别提到国家律令,并不禁止妇女改嫁,对通奸的行为,处罚也很轻微。

那么当时的普通百姓又如何呢?只要看一下明人编写的三言二拍,明代民间对妇女贞洁的问题同样看的很淡,风气相当开通。甚至有些在现在看来都不能容忍的事情,在明代的社会里却表现出非常的宽容。

比如《喻世明言》里的第一个故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的老婆王三巧在丈夫外出到广东经商作生意时,和别人勾搭成奸,蒋兴哥回来得知,并没有因此对王三巧如何打骂吵闹,相反只是自己伤心之余,写了休书,听凭王三巧改嫁。王三巧的父母并没有怎么责怪她,反而安慰她说“恁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姻,图个下半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

后来姓吴的知县聘王三巧为妾,蒋兴哥非但没有阻拦,反而因为顾念曾经夫妻情深,把原来家里的“十六个箱笼,原封不动,连匙钥送到吴知县船上,交割与三巧儿,当个赔嫁。妇人心上到过意不去。傍人晓得这事,也有夸兴哥做人忠厚的,也有笑他痴呆的,还有骂他没志气的,正是人心不同。”。

再后来蒋兴哥不慎误伤人命,打官司,审理案件的恰好是姓吴的知县,王三巧得知后,哭求知县从宽处理。知县在处理案件完毕后,为两人之间真挚感情所动,就主动提出让二人重续前缘,说“你两人如此相恋,下官何忍拆开。幸然在此三年,不曾生育,即刻领去完聚。”

这个明代社会里发生的故事,弥漫的温情与宽容,即便在现代社会里都是很难看见的,现在如果丈夫发现老婆在外偷情,那还不恩断义绝,夫妻彼此视为仇敌?就算离婚,恐怕也要为争夺财产闹得鸡飞狗跳。

而且故事作者对王三巧描绘的笔调也很温和,基本没有什么严厉苛责。从其所描绘的明代社会来看,所谓吃人的礼教,实在看不到半点蛛丝马迹。

其实三言二拍里描绘的这类故事不少,总的来看,当时的社会非但不鼓励寡妇守节,反而是鼓励寡妇能够改嫁;如果妇女失贞的原因并非是其自己的责任,亲人的态度也很宽容;甚至确实是通奸放纵的情况,谴责的程度也并不特别严厉苛刻,相反有时候还给予一定同情谅解。

比如《警世通言》的第三十五卷《况太守断死孩儿》中讲的是明代宣德年间,一个丘姓人家,丘元吉,娶妻邵氏,夫妻两人非常相爱,丘元吉不幸病死,邵氏哀痛之下,发誓终身守寡,结果男方和女方的亲属,非但不鼓励支持,反而轮番上来劝说她不要守寡,“父母家因其年少,去后日长,劝他改嫁。叔公丘大胜,也叫阿妈来委曲譬喻他几番。那邵氏心如铁石,全不转移。……众人见他主意坚执,谁敢再去强他!自古云:‘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妇。’孤孀不是好守的。替邵氏从长计较,到不如明明改个丈夫,虽做不得上等之人,还不失为中等,不到得后来出丑。正是: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

作者的态度,也分明是不支持寡妇守节的,所以才说“替邵氏从长计较,到不如明明改个丈夫”。

比如《初刻拍案惊奇》的第六卷《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中说贾秀才的老婆巫氏,被人用药迷昏后奸污,贾秀才得知以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安慰她说“不要短见,此非娘子自肯失身。这是所遭不幸,娘子立志自明。今若轻身一死,有许多不便。”,后来贾秀才夫妻两人合谋设计报仇成功,“那巫娘子见贾秀才干事决断,贾秀才见巫娘子立志坚贞,越相敬重”。这也是妇女尽管失贞失节,但其亲人非但没有因此对她心生嫌弃,反而“越相敬重”的例子。

再如凌蒙初在《二刻拍案惊奇》第34卷中说“男女大欲,彼此一般,一人精力要周旋几个女子,便已不得相当;况富贵之人,必是中年上下,取的姬妾,必是花枝也似一般的后生,枕席之事,三分四路,怎能够满得他们的意,尽得他们的兴?所以满闺中不是怨气,便是丑声。总有家法极严的,铁壁铜墙,提铃喝号,防得一个水泄不通,也只禁得他们的身,禁不得他们的心。略有空隙就思量弄一场把戏,那有情趣到你身上来?只把做一个厌物看承而已,似此有何好处?”

这也可以看出明人在男女问题上通情达理的态度了,远不是后人所污蔑的那种森严苛酷。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谓礼教杀人,其实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在满清统治下病态畸形化的结果,决非本来正常发展下呈现的面目。2、狭隘排外么?

礼教问题是如此,再以对待外国文明之态度来对比一下。按照一些人得说法,中国文化一直是闭关自守,盲目自大,愚昧排外,以天朝上国自居,满清时期统治者的愚昧表现,也不过是这种传统的表现而已。事实果真如此么?还是拿离清朝最近的明朝对比一下!

只要略微了解一些事实就可以发现,明朝时候中国文化显示出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襟宽广的气象,决非是满清统治时期呈现的那种狭隘逼仄,排外闭塞的光景。

就以最通俗的例子而言,明人创作的小说《西游记》讲述的就是西天取经的故事,对中国从外国引入某种文化,宗教思想,非但没有排斥,反而津津乐道。

从当时在明的西方人记载也可以看出明朝人具有的开阔胸怀。

艾儒略记载的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的事迹,当时利马窦死后,明朝政府赐予葬地“时有内宦言于相国叶文忠(叶向高)曰:‘诸远方来宾,从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文忠公曰‘子见从古来宾,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如无论其它,即其译《几何原本》一书,即宜钦赐葬地’”明朝的内阁首相如此看重几何原本,其胸襟见识也可想而见。

在明朝呆了二十多年的葡萄牙人曾德昭说“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羡,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鲁迅曾经说“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来没有称他朋友,说他也同我们一样”。这不符合明代的事实

看看明代知识分子自己是如何说的。

瞿式榖“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虽远在殊方,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鲜耻焉,虽近于比肩,戎狄也”。

“尝试按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居天下五之一,则自赤县神州而外,如赤县神州者且十其九,而戋戋持此一方,胥天下而尽斥为蛮貉,得无纷井蛙之诮乎!”

“曷微之儒先,曰东海西海,心同理同。谁谓心理同而精神之结撰不各自抒一精彩,顾断断然此是彼非,亦大舛矣”

瞿式榖的论说可能有不准确处,但起开放的眼界,包容的心胸则是值得称赞。而这种的心态在明代的主流知识分子中是相当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

比如著名东林党人冯应京在《舆地图叙》中写道:“即如中国圣人之教,西士固未前闻,而其所传乾方先圣之书,吾亦未之前闻,乃兹交相发明,交相裨益。惟是六合一家,心心相印,故东渐西被不爽耳’

“程百二遵其教诲,编辑《方舆胜略》。南师仲在序言中说“盱眙公欲联万国为弟兄,其志伟,其虑远,而天不假之年,赍志以逝,今幼舆(程百二)氏以韦布承盱眙公之面命,爰本《山海舆图》,衍缀是书”[1]

再拿一个有代表性的,明末著名的反清志士,和满清不共戴天逃亡日本的朱舜水说“世人必曰:‘古人高于今人,中国胜于外国。’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与陈遵之书》)这又是何等豁达,是何等自信开放的胸襟。

李申在《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说的好,明朝“没有人号召‘师夷之长’,因为根本用不着号召。明朝人对待各种技术的一般态度是:只要好,我就用,不管它来自哪里。”[2]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态,尽管当时西方殖民者多次侵略骚扰中国,被中国军队打败,但明朝政府依然能够积极的向被自己打败击退的敌人身上学习好的东西

正德十六年,明朝政府下令将占据屯门的葡萄牙人驱除.明军当时的将领是汪鋐,葡人被打的溃不成军,死者狼藉,很多人被明军俘虏,就连从暹罗开往中国的葡萄牙船只也大部被捕获.剩下的葡萄牙人眼看要全军覆没,只得连夜溃逃而去.汪鋐在屯门打败了葡萄牙人之后,缴获了许多葡萄牙人使用的枪炮.他马上上疏给明朝政府,认为这个兵器发展的潜力很大,威力很大,要求大量仿制改进并装备部队.明朝政府马上听从了汪鋐的建议,并提升汪鋐为右都御史,专门负责这件事情.以后明代的火器基本上都是相当敏锐的紧跟整个世界的动态,一发现最新式的火器,马上就是不遗余力的大规模仿制和改进,并且自身独立研制和创造的火器的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到最后无论在火器的研制还是火器的装备规模上已经有反超西方的趋势。

甚至对于来访的西方人,明朝的官员都不会放过他们随身携带的火器,而是要拿去研究仿制。

在1585年出版的西班牙人门多萨著的《中华大帝国史》中记述菲律宾群岛圣奥古斯丁会主教马丁.德.拉达修士和他的同伴遮罗尼莫.马丁修士以及同行的西班牙军人到明朝来联络消灭中国海盗林风的事情,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下一天,总督派人去访问我们的人,向他们要一把剑,一支火绳枪和一个火药桶:因为他要据此制造。我们的人把这些送去,后来得知他们仿制了,尽管不那么完全相同。”

而到了野蛮封闭僵化的满清统治下,这样开放自信从容的态度是荡然无存了,满清统治者不仅自己不主动寻求对西方先进事物的学习,甚至当这些先进事物已经送到满清那些愚昧残暴的头目那里的时候,还是仅仅被他们当成玩物,这和明朝相对照,是相当可怕的对比。1793年,英国派遣到清朝的使者马嘎尔尼在送给乾隆的礼品包括各种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仪器和武器,“礼品介绍中专门提及了榴弹炮、迫击炮以及手榴弹、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然而所有这些在那个愚昧残暴的乾隆看来,仅仅成了是他个人的玩物而已,这些送上门来的先进武器,对满清没有任何影响,一只到了几十年后,满清在使用的还是两百多年前明朝时代的武器,甚至更为落后,被英国教训的头破血流,摇尾乞怜求饶的时候,这才知道要去学习,而这时的满清已经成为西方殖民强盗的奴才和代理人了。对比明代,只能认为这不是发生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文明内的事情。

3、僵化专制么?

鲁迅曾经说中国古代“异端思想不能出卧房半步”,许多人也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人都是思想僵化的专制奴才,都只能规行矩步的按照古代经典来表达思想,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半点思想自由,对皇权更是绝对服从。

---<<<(以下节选自:光头猴《论满清思维》)

第三:满清政府近代的一系列对外战争之失败,导致中国对外思维的惯性妥协与软弱。

满清二百六十九年,一共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多达1182份;近代所支付的战争赔款总计加起来为9568****7两,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历次战争中所割让的土地总计为300余万平方公里。这就是“宅卖爷田不心疼”的具体表现。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外交思维。每年几百亿的送出,这个国家那个国家的免债。南海藏南的蚕食豆剥。一百多年,到底本质上改变了什么。匈奴单于冒顿,可以送女人,但绝不会送土地,他选择了血战东胡。连野蛮民族都知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作为文明人得现代人,难道还不知道吗。若不是满清思维的继续作怪,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吗。如若一百年前欺负满清王朝的是西方列强,那么现在欺负中国的就是菲律宾,朝鲜,越南,印尼那些三流的国家。泱泱大国,还有什么脸皮立足于世。

满清政府对外妥协软弱,无法保护人民,甚至勾结外国人欺压汉人。美国排华无所作为。中国人到世界任何角落倍受欺负,无所依靠。日俄在自己国土对轰,保持中立。还不许人民自发起来保护自己的国家,1905年的“拒俄义勇队”,都要遭到取缔与逮捕,逼的黄兴走向了革命排满的道路。当今之中国,华人时不时的被东南亚某些国家虐杀,排挤,政府无作为。白色垃圾在中国的土地上藐视中国的法律,强奸中国女孩,政府无作为。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在自己的国家,却反过来被少民歧视虐待,政府默认。从而导致移民成风,洋奴成群。甚至是在法律上中国人都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面对外国人得欺负自卫反击。一百年时间,本质改变了什么?!一个国家,从物质上讲,最重要的是土地;从灵魂上说,是尊严。一个没有尊严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快要灭亡的民族。就拿一句话来形容:“我爱中国,但中国爱我吗。”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只有真正从内心爱他的人民,尊重他的人民,保护他的人民,人民才会从内心深爱这个国家。如若不是,只能换来的是冷漠与绝望。

满清政府在国土上对外软弱,在尊严上对外软弱,在民生上对外软弱,却在“面子”上对外强硬。从乾隆,到嘉庆,再到同治,咸丰。因为跪拜礼节问题。多次与西方发生外交冲突,乾隆嘉庆不要英国的平等外交与和平通商,咸丰同治宁肯为自己的面子出卖国家利益。反正我大清皇帝的脸面绝不能丢。当应法联军快兵逼通州的时候,咸丰答应了全部的卖国条款,唯独不答应的是外国谨见满清皇帝不行跪礼,而行鞠躬礼。结果导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屠杀人民,火烧圆明圆。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自己个人的脸面,而没有丝毫国家至上的理念。这就好比现在美国说中国人权多少糟糕,为了证明,就虚耗国家资产搞国际形象工程。大把大把的撒人民的血汗钱向世界证明自己统治的英明。结果是始终在外国的圈套里打转。国土可以不要,尊严可以不要,民生可以不要,面子一定要!!!我只想反问一句,没有的尊严的脸面到底能保持多少时间?满清政府毫无平等之概念,对国内人么没有,对外国人也没有。对待外国人,他们也是要么当外国人的主人,要么是当外国人得奴才。

正是因为长期对外妥协,对外软弱的惯性思维,加上本国政府不是自己国民的坚实后盾,才会导致崇洋媚外心理的出现。道路十分简单,人都是需要一个依靠的,人都有依赖强者的心理。特别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你自己不能保护你国民的生命安全,不能维护你国家人民的尊严。那么人民就会向对寻找依靠。为什么晚清有那么多人会去当教民,不是他们信仰什么基督教,而是他们的基本权利能被基督教所维护。不但能维护,他们的个人地位甚至变向的超过了普通民众,甚至是地方官员。只要是教民与百姓打官司,输的肯定是百姓。这种情况之下,谁不想入教。而当今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移民国外,难道他们个个不爱国吗。不是不爱国,而是他们在国内没有最起码的权利保障,失去安全感,依赖感。

为什么那么多女人会跟鬼佬上床,甚至倒贴上床,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内心失去了最起码的依赖感。为什么在皇汉内部,会出现大量的带路分子,也是基于这个内心。但我还想说,政府并不等同于国家,国家永远是依靠,而政府,无论是造福还是为祸,也只能是一世。只有改变自己的国家,才能真正有一份强大的依赖感。如果没有这份真实而又强大的依赖感,无论你走到世界任何角落,你都是一个流浪者,犹太人,吉普赛人的历史教训就是一个最好的印证。外国人针对华人的群体事件,也是现实中最好的印证。别人要我们一盘散沙,我们灵魂深处绝对不能是一盘散沙。如果坚信灵魂中绝不能一盘散沙的真理,我们就一定能改变时代,就一定能进入一个英雄年代。伏尔泰曾经说过:“我首先是人,其次是法国人。”我今天也想说那么一句话:“我首先是人,其次是中国人,但我始终还是一个中国人。”

如果不破除满清思维,不从内心割掉这最后一根辩子,那么过去的历史并未过去。我们只有用新的思想根除满清思维,消除满清思维所带来的危害。那么我们汉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的国家,才能笑傲世界。愿我们的后代,读到我们这代的历史,是自豪的,而不是耻辱的。我们的光荣与耻辱,只取决我们自己,不取决于我们的祖先。

--->>>

四,编纂《四库全书》导致中华文明倒退。

从批判《弟子规》看满清对中华文化之扭曲 - 第2张

根据中华书局影印杭州木刻版《四库全书总目》的统计,《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1],存目6793种。满清编修《四库全书》,名为“稽古右文”,实则“寓禁于征”,大量搜罗、查禁、删改、销毁书籍、档案。满清统治者通过修纂《四库全书》,名为综合古今典籍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彻底清洗,禁毁和篡改了大量代表华夏文明最高发展阶段思想精华的书籍,包括大量科技著作,查缴的书竟达3000多种、150000多部。

章太炎先生论述满清禁毁华夏书籍的目的说:

乾隆焚书,其阴骘不后于秦也。群之大者,在建国家、辩种族……曰:言语、风俗、历史,三者丧一,其植不萌。俄罗斯灭波兰易其语言,突厥灭东罗马而变其风俗,满洲灭中国而毁其历史。自历史毁,明之遗绪,满洲之秽德,后世不闻,斯非以遏吾民之发奋自立,且绝其由蘖邪?自是以后,掌故之守,五史之录,崇其谀佞,奖褒虚美,专以驾言狂曜,使莫能罪状己以阶革命,伟哉,夫帝王南面之术,固骘于秦哉![32]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评述道:

在二百多年前,满清政府为了贯彻奴化政策,曾经严厉执行一个长时期的文化杀戮,旧书新书凡是有涉及外族的地方,一律修改,有诋毁的地方,全书抽毁或禁行或全毁。现存的作者一被举发,充军,杀头,籍没连接一大套。留下来的成绩是一大部经过抽改,经过“消毒”(民族思想)的四库全书,一大套禁毁书目,和几万万被压迫人民的仇恨。满清政府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它是少数民族,单凭一点有限的武力,和由这武力所缔构的穷凶极恶的专制政权,来奴役广大的人民。它害怕文化,害怕人民的民族思想,越想越怕,恐慌得不得了,才来这一手文化杀戮。[37]

满清借修《四库全书》禁毁书籍,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还远不止于文献、典集方面的损失。禁毁图书为标志的思想钳制活动,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后果更是无法估量。它是清代后期最落后、最腐败的历史状况的重要原因。满清统治者所奉行的文化专治主义,使学术自由受到极端限制,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从而使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动力和生机。学者为了躲避禁书和文字狱的危险,只是埋头于繁琐的考据,不去关心与政治、经济、科学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和内容,导致了思想界的僵化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因此可以说:禁书行为延缓了社会的进步,直接破坏了社会生产力。[38]五,为什么说满清政府不是中国政府?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第二讲中说:“中国几千年以来,受到政治上的压迫以至于完全亡国,已有了两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

邹容《革命军》:“满洲人率八旗精锐之兵,入山海关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汉人种亡国之一大纪念日也!。。。”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说:日本人还做着元灭宋,清灭明,英国灭印度的好梦!又说:汉奸们该学吴三桂晚年剪辫子反满清反日本了。

满族侵入、统治中国具备了外国侵略、殖民的所有要素: 一、武力征服屠杀,二、殖民特权和民族奴役压迫,三、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四、文化科技灭绝。 (这四点有兴趣可以去查资料)

因此,历史上满清是外国入侵,这是历史问题;满族是中国人,这是现实问题;这是起码的常识。用现在满族是中国人去论证满清不是侵略的,故意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民族问题混为一谈,是用现实去绑架历史,是用政治去威胁学术,才是真正的挑拨是非,惟恐天下不乱。

六,现代中国还有满清奴化遗毒吗

---<<<(以下节选自:光头猴《论满清思维》)

满清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危害,绝不亚于蛮族入侵对欧洲文明带来的危害。暴力的危害只是一时,而精神的危害,却是长远的。欧洲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倒退停滞一千余年,从根本上来说,是精神与思想的倒退,是人性的沉沦。人性失去独立,只能盲从于强权;精神与思想的压制,只能服从于暴政。原先的文明的发展进程是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现在却要经历文明倒退---文明恢复---文明进步的艰难历程。恢复人性的独立与精神的高贵,成为历史上最艰难,最漫长,最血腥之任务

。许多伟人受其毒而不能自拔,从而做出错误决定而使国家深受其害。如果说蛮族给欧洲文明带来了一千余年的黑暗,那么满清就是给中国带来了近三百年的黑暗。什么是中世纪,人性的奴性与精神的缺失,就是中世纪。当西方正在进行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却急剧衰退到中世纪的状态,这就是中国近代极为衰弱之本质原因。这种危害,一直继续到现在。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正是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前夜。具体的说来,满清带给中华文明的危害,在于:人性上的奴性,精神上的盲从,与对外交往的软弱与妥协。这三点危害,对于当今中国而言,也是三大本质性的危害。所造成的自虐行为,在历史上是有其源头的。所以从思维来说,过去的历史还并未真正过去。下面我们可以结合历史与现实,来谈谈这三点危害:

第一,满清的强权与暴力导致人性中奴性真正地形成。奴性用现在的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罹难者并不自知。那么任何心理治疗将无济于事。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形成过程有以下四大阶段:

(1)恐惧:因为突如其来的胁迫与威吓导致现况改变。

(2)害怕:笼罩在不安的环境中,身心皆受威胁。且这个环境是与世隔绝的。

(3) 同情:和挟持者长期相处体认到对方不得已行为,且并未受到‘直接’伤害。

(4)帮助:给予挟持者无形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脱,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满清入关后,导致了原先文明环境的大改变,制造了极为恐怖的气氛。大量人口被屠杀,其中还伴随着大量的虐杀。日本人为什么要搞一连串大规模的屠杀事件,正是学习满清经验。正是为了制度极端恐怖之气氛,让人内心产生极端的恐怖而不敢反抗,这是奴性之源。正如最大的恐惧正在于恐惧本身而已;满清为了稳定政局,在经济上进行大肆掠夺,大搞圈地;在社会身份实行严密的等级制度,旗汉的经济,社会,政治,司法地位皆不平等;

在军事上实行禁武令,严格控制绿营军的武器配给,大量迫害汉人的军工人才,最为典型的就是戴梓案;在文化上实行文字狱,大量篡改汉家典籍,结果导致清代考据学兴盛;在对外关系,彻底隔绝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允许,害怕汉人对外国的认识与交往。因为奴性打破密封状态,奴性就将是非常脆弱的。奴性是不需要沟通与交流的,奴性只需要盲从。

这就是奴性产生的关键。在恐怖气氛与恶劣之环境下,再加上与世隔绝,汉人自成为低满人一等。满人通过暴力而形成的优越感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这个时候,满清只要给点小恩小惠,比如说开科取士,收卖汉族上层人士;喊出“永不加赋”的口号,确保汉人下层最低限度的生存,哪怕是如狗那样的生存,都会换取所谓的民心。从而导致,许多汉人真心拥护这个王朝。上层的典型就是吴三桂;而下层,如晚清教案里那些高喊“复先皇之仇”(咸丰帝)的百姓,如刀枪不如嚷着“大清一统庆升平”的义和团们。

他们作为底层代表,最后只能在鬼头刀面前让自己的血叫自己猛醒,也叫看客们猛醒。这是奴性真正形成的表现。台湾“雾社事件”后那些反过来为大日本帝国“忠勇效忠”的高山族百姓,是异曲同工之妙。中国近代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汉奸,伪军,就在于满清所带来的深刻的,灵魂深处的那份奴性。这是奴性真正形成的表现。

就好比一个村上的恶霸,在这个闭塞的乡村里,他用他的暴力形成了恐怖气氛,村民只能长期忍气吞声而不敢反抗。如若哪天他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比如说给老大娘提桶水。村民就可能觉得这个恶霸还不错。如果他以强力让赖账者归还债务,这时很可能获得很多人的交口称赞,似乎这个恶霸很可爱,离不开他了。有一天,恶霸的恶行惊动了政府,公安机关要带走他了,这时却又有很多村民为其辩护,说如何如何仗义,如何公道了。

全然忘记了恶霸的种种恶行。恶霸为什么是“可爱”的,那是因为社会心理的无选择性。判断社会心理奴性的唯一标准就是无选择性。人民不能选择他所生存的环境,更不能选择统治者,奴性就由此土壤而生。满清最阴毒的,就是断绝你在经济上,政治上,司法上,文化上,外交上的可选性。让你永远当奴,而不可为人。

当今中国,为满清史观招魂的汉人大有人在,而且他们是出于自认为的所谓“高尚”情怀进行招魂,这就是奴性之不自醒的典型表现;甚至有人公开为大屠杀辩护,大屠杀原本就十分可怕,跟可怕的是对于大屠杀的认同,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历史。过去的历史并未过去。而在皇汉内部,哪怕是网络上,只要是吧主,只要它有这个虚拟的“强权”,无论他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是对是错,台下大部分都是一片叫好声。现在反冰倒冰的倒是一大堆,可是叫的越响的人恰恰内心都是越想回去的人。

请问这些所谓的皇汉,这是奴性还是人性!论道当今中国,依然是一党所形成的强权统治,大部分的中国百姓与世界是隔绝状态。有几个中国人能到外国去,又有几个中国人能与世界紧密联系。人民对于环境的无从选择性,当然只会产生奴性。这放到任何国家,都是如此。只是随着无选择性的密度而加重而已。最典型的就是朝鲜。第二个危害就是丧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盲从于强权的价值观。

权的价值观,其实就是垄断国家政治资源,超经济的掠夺民生,导致阶层固化,机会之不平等,身份之不平等。并且垄断者可以对被垄断者有生杀予夺之大权的价值体系。在强权的价值观里,永远没有平等,只有服从;体现在思想方面,只需要盲从,而不需要思考。盲从必然会排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因为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是强权价值观的大敌。满清大量篡改汉家典籍,特别是儒家典籍,正是要做到只需服从而无需平等;只需盲从而无需思考。所以他们从精神内涵上把儒家伦理方面的二元性割裂成一元性,从过去的上下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转变为只有下对上的义务,上对下的权力。

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所著的《训蒙文》,经贾存仁修订改编而定名为《弟子规》,被满清政府大量刊印发行,作为儿童启蒙的必读书籍。

这本书里,谈到孝顺的,其要求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都是告诉我们以父母为意志。还有“出则悌”一章中对尊长的规矩,那不是通常意义的尊敬和谦虚,而是一种带有压迫性的、迂腐的尊上卑下的、奴才似的等级观念。跟儒家所说的“父慈子教,兄弟相悌,夫妇和谐”的伦理观念有着天壤之别。

继续剖析可以发现《弟子规》中“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所谓的圣书,就是满清所篡改的伪经,人民必须盲从于伪经,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告诉人民你只有围观的权利,而没有履行社会的责任。那么鲁迅笔下那冷漠的看客,当今街头流氓强奸妇女只围观不暴打歹徒的现象,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这都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存在的。

满清害怕汉人学到《论语》的精髓,明白推翻残暴的满清才是正义之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要阉割《论语》,搞出一本《弟子规》,并抬到很高很高的地位。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谁反对《弟子规》,就是反对《论语》;上升到反对《弟子规》就是反对儒家的地步。由此可见《弟子规》是奴才之学,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反孔子,表面上是摘自《论语》,实质上是反《论语》。

冷漠的看客,麻木的灵魂,只能导致这个民族永远分裂之状态;没有独立思考之精神,没有独立之人格,这个民族是出不了任何英雄的,而没有英雄的国度,永远都是奴隶之邦。这就是满清希望的,他们不需要汉人的精神,只需要汉人的肉体为他们创造财富。汉人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群创造财富的机器而已。

与其说文革是一个伟人得政治错误所导致的民族悲剧,还不如说是这个危害性继续延伸,在一定历史环境下集体爆发之结果。盲从的思维一方面带来冷漠的民主,一方面又带来狂热的暴徒,而就是不会出现理性的智者。伟人的错误,是建立在这样的民气之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也没有伟人犯错的土壤。

他也绝对没这个力量犯这样的错,也绝对没这个胆子会出什么“两个凡是”。而在皇汉内部,因所谓的“信仰”,视同袍为寇仇,大有人在。更可笑的是一群自费五毛,各个极端之朝代粉,他们连书也不看几本,却喧嚣于世。我只想问那么一句,这些所谓的思想,是你自己的思想吗,或者是你经过长期思考所认同的吗。到现在,我没见过几个智者的存在。凡此种种,多如牛毛,不甚枚举。

--->>>

详见:光头猴《论满清思维》

本文原创作者:九殇,其版权均为汉服颂所有。


Tag: 清朝历史 弟子规 罪恶清朝
相關內容
歡迎評論
未登錄,
請先 [ 註冊 ] or [ 登錄 ]
(一分鍾即可完成註冊!)
返回首頁     ·   返回[清朝历史]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