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漢人 2016-11-21 2074 3 0 0 0
清朝,清朝历史,满遗,当代满清,关于满清对中国版图的贡献论
关于满清对中国版图的贡献论——转自天涯煮酒
  鸣谢华夷之辨能写出如此系统如此精彩的文章。
  满清对新疆、西藏、蒙古、外东北等边疆只是羁縻,缺少有效的管辖和开发经营,谈不上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谭其骧的历史教科书地图册把清朝版图画的很大,大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但事实上那个东西是个羁縻,而且羁縻程度有的很低,如库页岛根本就是地图开疆的东西,谭其骧划入清朝版图的依据是库页岛上的某几个部落头领向清朝贡献毛皮称臣。事实上,17世纪到20世纪争夺库页岛的就是日俄双方,没满清什么事情,满清唯一做的的一次就是康熙派外国传教士去勘查库页岛,但刚上岛没多久就被沙俄探险队赶走,根本就没来得及展开勘查,到乾隆后期,那几个原先向清廷纳贡毛皮的部落头领已经投向沙俄,从此连几张毛皮的进贡都没了。
  除了这样近似于地图开疆的库页岛,满清还有很多地方都是程度不同的羁縻,有的高有的低,控制程度低的如现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以及黑龙江以北的地方,虽然按照《尼布楚条约》划定了边界,但对比沙俄不断进行有效的实际管辖控制,满清对这些地方都是程度极低的羁縻——那种部落头目称臣、头目自己管辖的东西,当年打雅克萨之战,清廷其实是绥边,目的是保住自己的大本营起家的地方辽宁和吉林,再往北是越多越好,如此导致清廷最北长期驻军点也就在现在黑龙江的南部,而且人数极少,再往北,别说驻军,连巡逻都很少。到了乾隆后期,几年都难得一次巡逻,所以沙俄才有机会不断渗透,其实都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趁火打劫,割走大清国很多土地,但在此之前的19世纪初,沙俄早就越过《尼布楚条约》划订的边界线了,这最大原因其实是满清自己不开放,严令禁止汉人出关,自己又把原来的八旗子弟大量迁入关内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导致整个东北地区人烟稀少,连辽宁吉林都少的可怜,更何况更北方的黑龙江省和黑龙江以北地区,沙俄的军官就有日记记载,当时的黑龙江流域基本上是千里没什么人烟,荒芜一片。如此荒无人烟,沙俄不去占领才叫怪,所以与其说沙俄侵略,倒不如最主要原因说满清根本就没有经营管辖好那些地盘、甚至是根本就没把那些地方当做自己固有的领土进行开发,而是当做势力范围地,在搞那种程度低的羁縻管辖,当然到了后来清末经历过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和沙俄都在争夺东北,满清总算是彻底清醒了,全面开关,允许汉人农民迁入东北,但那时候东北更多是日俄说了算,不过是双方互相盯着,维持表面上归属清廷的假象。那种说什么东北是满清带来的纯属忽悠人和一些无良清粉历史学家的自摸自射,满清自然有贡献、也确实不能否定其贡献,毕竟其维持了名义,虽然不是靠着自己实力,而更多是因为日俄双方相互制衡的结果,但要说满清奠定,那远远不够,因为如果奠定了,为何边界线要后来新中国跟苏联/俄罗斯多次打战谈判后才划定?而且当年满清时期,沙俄想过来就过来,满清连个屁都不放?所以奠定东北的是PLA。
  羁縻程度低的还有西藏,一个连驻兵都只限于在驻藏大臣官邸的地方,偌大的地盘除了靠近四川的一些藏区进行了改土归流实际管辖外,其他大部分藏区都是喇嘛土司直接管辖,驻藏大臣的权利也就是个监督加上宣传沟通清廷上层和土司喇嘛,而驻藏大臣的监督权根本就没有实际力量支撑,因为西藏喇嘛土司都有自己的兵和军队,正是这些兵去维持西藏治安和对外抵抗,如1903年英国人入侵西藏,驻藏大臣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抵抗英军的是西藏喇嘛和土司的私兵,如此自然让英国人轻松达到拉萨,迫使西藏当局签订了条约,而满清朝廷对此屁都不干放。当然后来那个所谓四川总督确实进藏一次,是为了平叛,但距离印藏边界还远着呢?所以印藏一直只有传统居民习惯线,而没有实际官方划定的边界线,也导致中国现在谈判的被动,如果不是1950年代PLA进驻西藏,现在印度实际的边界线只会更往前推,还谈什么藏南?而且在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西藏的当局还向尼泊尔称臣呢?可见满清所谓的管辖有多差劲和松散?这样的东西也能叫做奠定?那当年同时代的英国驻印度总督权利大得多,基本上军政都在手,难道印度是英国的?所以我一直说奠定中国960万的是PLA,而不是什么狗屁的继承满清,如果继承有用,那么直接对印度喊我们继承自己满清、你们从藏南滚出去,不就一切OK了。
  至于新疆,那个羁縻程度较高,毕竟设立了不少据点。其实清朝前期的伊犁将军也是羁縻程度不算高,但比东北的北部和西藏要高不少。然而,那时候新疆地方居然还向中亚浩罕国称臣,浩罕国的商人随时可以进来不用交税,而满清清兵也就是在少数几个据点驻军,距离谭其骧画的那个清朝前期版图的西北边界线远着呢?那条线不过是个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拍脑袋得出的居民习惯传统线,本来那个地方两地的居民都很相似甚至是一个民族,如此怎么划分,完全是谭其骧等人自己拍脑袋决定。这样的东西,沙俄不来抢夺才怪?这样的东西,阿古柏自然轻松打过来。不得不说在边疆实际控制方面,清后期比清前期要好得多,左宗棠率领数万湘军出击了,收复了新疆,虽然怎么看都很好笑——出征维护西北边疆的军费居然是左宗棠等地方官在南方请求胡雪岩等富商筹办的、而作为清朝朝廷中枢的满洲统治者居然基本没给军费,看来在满清统治者眼里,那不过是不毛之地,可以弃之。到清后期,左宗棠进兵后,清廷对新疆总算是朝着高度羁縻控制去了。不过很可惜,左宗棠死后,清廷再无强硬派,沙俄势力又卷土重来了,所以勉强维持名义上的东西。
  在看蒙古,漠南蒙古,也就是今天内蒙古部分地区,满清通过和蒙古的联姻,控制的非常好,可以说是实际控制了。但对于经常反清的漠北蒙古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那就差得多了,那个地方时时而反叛,到乾隆时期总算是没有公开反叛了,但满清对那里管辖也力不从心只能通过羁縻管辖,设立大量蒙古王,让诸王实力都小,无力反叛,满清在派个驻蒙古大臣过去监视。对于漠北蒙古,满清上层其实很简单,那不过是绥边地,用来将沙俄挡在外面的。如此程度不高的羁縻,沙俄一来,自然控制不住了,到了1910年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赶走了驻蒙古大臣,这意味着满清已经丢了蒙古。
  所以,满清所谓的1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其实水分非常多。真正实际控制的还是传统的长城以内地区,再加上东北的辽宁、吉林南部、现在内蒙南部,以及西北的新疆东部地区和靠近四川、甘肃的藏区。其他广大的边疆地区差的就是程度极低的羁縻,好的也就是羁縻程度高些,根本就没有进行有效的管辖,更谈不上经营开发。这样的状况在世界有效实际控制管辖的近代国际法观念看来,不过是势力范围,类似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如果你有实力就能够把这些变成实际控制地,如美国对现在美国本土的西部、阿拉斯加、夏威夷,如果你没能力甚至你自己都不当回事去经营开发,那么只能是不断丢失,非常可惜满清是后者,而且在后者中更差劲的自己不当回事的似乎更多些。而在看土地开垦方面,满清显然更差劲,就算是1300万是水分多多,但这里面还是有不少是实际控制的,大部分边疆是西北的沙漠、西南的高原,在当时条件下生产了无法开垦,但最起码东北的辽宁吉林总是黑土地可以耕种的。而满清呢?不仅大量迁移八旗到关内,而且设置柳条边严禁关内汉人出关,如此等于是荒弃那些可以耕种的土地。即使关内黄河多次发大水,导致河南、山东、河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无法生产,也照样不让出关谋生。到最后日俄势力来了,才想起让关内汉人出关去用血肉之躯去牵制他们。再加上当时土地亩产低的可怜,而人口不断增加,如此只能是去开山种植亩产多容易生长的番薯之类的,也正是以番薯这样低营养的东西为主食导致了中国民众营养不良,所以呈现面黄肌瘦的样子,再加上毫无讲卫生,整个一个脏兮兮的,这些可以从传教士在城里拍摄的照片、画的图看出来,有网友甚至说宋朝明朝就有城市公共厕所之类卫生设施,而到了清朝,反而没了,到处大小便,还是后来八国联军进驻后再次通过刺刀皮鞭强迫民众改变。可以说土地荒漠化,其实是清廷上层负有一定责任,但真正严重的荒漠化是后来大规模开山种植的原因。
  说到布里亚特蒙古,这里再说两句。在明朝属于奴尔干都司管辖下的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蒙古,在满清入侵中原以后被那不知廉齿的康熙割让给了俄囯老毛子——当然是通过所谓的中囯有史以来第一个平等的领土条约《尼布楚条约》,可见糠稀以及其后代的无齿。
  我们往西,再来说蒙古。明朝的时候,虽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这一地区,但是也至少数度迫使其臣服,永乐大帝五征漠北将实力雄厚的蒙古诸部搞得抬不起头来就不说了,就算是万历时代,明内阁首辅大学士(实质宰相)张居正不照样让俺答乖乖磕头称臣,宣誓效忠? 这里要说一个有效控制问题。什么叫有效控制,怎么样才算有效控制?满清的粉丝们会因为明朝经常和蒙古各部发生战争而说明朝不能算有效控制过这一地区。那么我们反过来看看粉丝们的嘴上的shǐ。如果因为明朝和蒙古经常发生战争而说明朝没有控制过蒙古地区,那么我们将这种观点推而广之,那就好玩了:满清因为和大小金川发生过战争,所以满清没有控制过四川;满清因为和吴三桂打过很多年仗,所以云贵川等等半个中囯都不在满清的疆域内;满清因为长期和准格尔和回部开战,所以新疆等处都不是满清疆域;满清因为和太平天囯和捻军打了几十年仗,所以多半的中囯也不属于满清;清朝末年,东北已经被土匪军阀张作霖控制了,所以东北也不是满清的……那么满清还有什么疆域?
  说到这里,再来说说外蒙古。外蒙的独立,当然有俄囯老毛子横擦一杠以及老桨乱来的原因,但究其根源,还是满清政府对待内外蒙古内外有别的态度。对于内蒙诸如科尔沁等部,由于自努尔哈赤以来长期实行通婚,并依赖其来统治汉人,虐待汉人,满清政府对其自然是照顾有加,想尽一切办fǎ掠夺汉人的利益与其共享。但是对外蒙各部,则不管不顾,拿其来做炮灰,做奴隶。怪不得当年冯玉祥将军出访外蒙的时候,问那些蒙古人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和中囯统一而要搞独立,那些外蒙古人说你们中囯的皇帝坏sǐ了(满清皇帝),强迫我们当炮灰去打准格尔不说(康熙乾隆时代很多蒙古人因为忍受不了满人的虐待逃亡到俄囯去了),还虐待我们,强迫男人去当和尚,把我们的女人抢去强*,不准我们生儿育女,满清侵略我们几百年,杀害了我们几百万蒙古人,我们还为什么要跟你们统一。(外蒙独立时只有五十来万人)(以上内容见冯玉祥的回忆录当中的《外蒙古纪行》部分)
  顺便提一下所谓的康熙“不修长城”。 这一点也是满清的粉丝们所津津乐道的:你们看我朝“康熙大帝”多么伟大,不用修长城来抵挡别囯入侵。 康熙当年确实发布过一份诏书,诏书的内容老侯也曾经看过,虽然不能全部记得,但大概意思还是不会记错的。(这份诏书原文据说还在)其主要内容大概无非是说:今天准格尔蒙古入侵,我不用修长城来防守,投靠我的喀尔喀蒙古就是我的长城。况且前代修长城耗费民力无数,效果也不见得怎么样。所以我命令以后就不修长城了,就是这么一份居心叵测的诏书,居然被粉丝们奉为珍宝。其实康熙的这点小把戏一戳就破。说到修长城的目的,无非是区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活动范围,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地区的破坏,历代皆然。但是到了满清手上呢。女真蛮族狩猎出身,而其所结盟的蒙古人也是游牧民族,满清的统治,是以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地区的占领和破坏为基础建立的,他们修长城来干什么?叫他们修长城,岂非叫他们作茧自缚给汉人以复兴的机会?他们能有这么好的良心?
  至于说满清不修长城云云,一般人是很容易被其谎言所蒙蔽的,不过幸亏老侯博学多才、通晓古今、学贯中西,到头来这个谎言还是逃不过老侯的法眼。满清真的不修长城?嘿嘿,太平天囯的时候满清为了对付捻军就在山西境内修过长城,遗址今天还在。(老侯我用不着学某些人搜肠刮肚翻一大堆书去伪造什么证据,满清在山西修的长城就摆在那儿呢,自己去看)可见满清之所谓不修长城纯粹是一派胡言。其不修长城,原来是对着蒙古人来说的:我们不修长城,你们过来和我们一起统治汉人,虐杀汉人吧!!!到了汉人造反的时候,嘿嘿,长城倒是修的比谁都快。“我们不修长城防范蒙古人,我们修长城来防汉人。”可见其本性。
  再来说新疆。历史上的中囯强大的时代,如汉唐,不单拥有新疆,还往往以新疆为基地深入中亚及西伯利亚各地,面积远不止现在的新疆这么一块。明朝在这一方向确实不怎么样,远不如汉唐,但是并不意味着,明朝和新疆就没有关系,至少以哈密卫为中心,明朝还是一度控制了新疆东部的一部分地方的。
  +++
  谭其骧等现代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版图中国论”一直是当代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现在史学界、文艺界黑白颠倒,歌颂蒙元、满清,给汉奸卖国贼平反的理论依据之一。本文尝试对这种谬论进行严肃的批判。
  谭其骧说:“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
  谭其骧首次提出“历史上的中国”这一概念, 他认为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这里谭其骧悄悄地把“中国范围”这个概念偷换成“历史上的中国”。继而他说“宋朝的中国”不是今天的中国,从而要求我们站在今天的中国角度来评判历史。
  谭其骧理解“中国”这个概念的角度是根据领土,但是历史上的领土是在不断变化的。谭其骧说中国版图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但是由于历史总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的版图范围也是随时代变化的,取1840年为界又有多少说服力呢?难道1949年的中国不是历史发展来的吗?历史发展从来都有人为的因素,自然发展是否有而且应该有个终点呢?这个所谓的自然发展理论有什么根据和标准呢?即便中国愿意认为1840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周围国家和国际社会是否公认呢?不公认的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便是领土,有什么公信力呢?即便取1840年为“历史上的中国”,也是领土在不断变动中的中国。可笑的是就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疆域也是按历朝历代的实际地域划的,疆域有大有小,频繁变动,并不局限在1840年的中国地图疆域范围内。
  谭其骧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历史上的中国民族”,他把在“历史上的中国”土地上(1840年的国土)生存过的民族都强制算做“历史上的中国民族”。这是否合理?游牧民族游牧范围就很广,难以用版图来划分。再有,如果按版图论,以高句丽为例,其民族一半在国内一半在国外,结果当它搞了个迁都就决定了它从此不是中国了而是外国了。难道高句丽人民一夜之间就被今天的谭其骧大笔一挥就改了国籍。即使没有迁居过去的,还在鸭绿江北的也都算是外国人了?这也太没有人权了吧。这个“自然形成说”也太不自然了吧?
  鸭绿江成为比较稳定中朝界河是从明朝时期开始的,之前甚至不是两个割据政权的分界,江南江北同属于一个政权所管辖。但是按照谭其骧的定义,古人一垮过江就是到了外国,就是侵略了。这是不是因果倒置的荒唐观点呢? 事实上,从商周时的箕子朝鲜,到秦汉时的卫满朝鲜,都是中国中原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到西汉武帝统一了朝鲜,再到唐朝初年征服朝鲜半岛的大部分,现在朝鲜(甚至包括韩国的一部分)很长时间都属于中原政权直接管辖,都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不可分割的领土,同时这片国土上的人,也应该属于历史上的中国人。然而,按照谭其骧的见解,在历史上的中国国土(1840年版图)上的人才是历史上的中国人。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是了。于是这些人就没有了”历史上中国人”的资格。明明是内战(都是同文同种都一信仰)反而被谭其骧判定为外战,于是历史上中国政府从统一者反而成了侵略者。这不是很荒谬吗?!
  谭其骧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悖论,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按今天定义的国境线按境内史和境外史人为割裂开。历史事件被割裂开的同时,历史价值判断也被割裂开。无可避免地要求古人要有今天的国土和国境概念,以今天的国家民族观念要求古人。在这种理论下,同一事件有着截然对立的历史意义。拿今天的中国版图来衡量古人的是非,这是因果倒置,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严重的割裂,是严重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是十分荒谬的。
  按谭其骧的理解“历史上中国”这个概念内涵是在地域。所以按版图来划分古代中国人,把古代本不属于中国范畴的其他国家民族都一概划到中国头上。这样一来谭其骧一方面错误的把中国这个概念绝对化了,绝对化的根据在于版图的绝对化,另一方面又把中国这个概念错误的相对化了。因为他忽略了历史上的国家领土总是在变动这一事实。
  事实上,过去的版图不同于现在的版图,未来的版图也不同于现在的版图。谭其骧是根据版图判断古人是否是中国人,这样一来,从未来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将被后人归类到中国人。同样对于中国周边邻国,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算不算中国人。历史总是在发展的,版图总是在变的,那么这个历史版图有没有绝对不变的可信的标准依据?我看是不可能有的。谭其骧能保证国家版图永远不会再变动吗?现今的国家版图就永远有公认的合法性吗?所以在“历史上的中国民族”这个问题上,谭其骧又滑到了相对主义不可知论,这也是十分荒谬的。
  如果我们读读古代埃及史,希腊史。我们看不到有这种古怪的逻辑悖论。没有历史学家根据版图去错误地把现在的希腊人、埃及人与古代希腊人、埃及人混同起来。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都曾经统治过埃及,可没有人会把古埃及归类到古希腊、古罗马和古阿拉伯,而抹煞古代埃及的存在。同样对于中国,为何就能抹煞华夏族(汉族)才是中华文明的本体地位呢?中华文明如何就变成了各个民族不分先后主次共同创造的呢?当代TG史学界把鼓吹汉民族主体地位的现象污蔑为正统观念,当代TG史学界这种谬论实质是否认了文化才是定义“中国”这个概念的最重要来源。
  再细细品味谭其骧的“历史上的中国”,我们就要问了:“历史上的中国”其边界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文化或者说是文明的传播”这恐怕是谭其骧无法回避的原因。如果说是武力,那么这个边界内的为何不叫蒙古,不叫女真,不叫其他什么?如果不是文化原因又何来自然形成之说呢?俄罗斯武力扩张到我们家门口,甚至差点并吞整个东北,谭其骧就不承认这是合理合法自然形成的边界,他只承认文明的传播如春雨一点点的润泽出来的才是自然的边界。那么“文化中国论”是否要比“版图中国论”更妥当、更合理呢?
  再有,我们再细细品味谭其骧的“历史上的中国”,再思考一下谭其骧的观点“我们不是宋人,所以不能站在宋的观点来看中国,而应该站在现代的立场来看中国”,——这是不是因果倒置了。这里隐含着这么一个关键分歧,谭其骧认为由于有了少数民族占有了“历史上的中国”,所以中国是由这块领土的所有民族共同创造,而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华夏文明的传播使得这块土地才成为了“历史上的中国”,谭其骧的论据显然充满了诡辩的成分。
  谭其骧大声声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为什么是中国的?因为占有这块土地上的XX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把某个民族只要定义为“历史上的中国的少数民族”,那么这块土地就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了。那么别人又要问了,XX族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吗?谭其骧仍然很理直气壮的回答,是的,因为“XX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么在此地生活的XX民族当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可笑吗?典型的循环论证,错漏百出!
  这里关键的误区是谭其骧把现在的少数民族看作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组成,当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而不是外族。这样就出现了拿今天的中国观来否定宋代的中国观的虚假的伪命题。排斥了“中国”这个概念的继承性,切断了古今“中国”的联系,“宋代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成了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
  按照谭其骧的推理往下,如果未来我们有了更大的中国,那么后代是否就有理由否认当年的抗日战争了。当年的抗战志士是否就可以想“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便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那么到了将来,也许我们的抗日战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在后代看这是内战,现在的日本鬼子也是为中国统一做很大贡献的功臣,那我们还有必要抗日吗?
  如果按照谭其骧的理论,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侵略”两个字。希特勒占领欧洲就可重新宣布德国的定义,日本占领亚洲就可以重新定义日本历史,1930年代的日本教科书描述“大日本帝国”时说:“大日本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主体民族的大和族之外,还有朝鲜族,汉族(台湾人)等少数民族。”
  谭其骧不懂文明同化的作用,为了自圆其说,于是大力批判所谓的“大汉族主义”。“版图中国论”后果是严重的,按照谭其骧的理论必然得出中国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如同古埃及和现代埃及关系是两个文明,两个国家。
  为了确认1840年“版图中国”的法理性和起源,当代河蟹砖家们荒谬地认为满清是这个“版图中国”-他们叫“政治中国”的缔造者,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没有满清就没有中华民族。所以他们不会承认抗金英雄和抗清英雄是民族英雄。当代史学界、文化界黑白颠倒,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歪曲历史、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浪潮。鼓吹清兵入关正义,给汉奸卖国贼平反。而传统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被纷纷打倒。某些大满族主义者甚至引申出满族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满人是中国的主体和核心,在古代史上只有满族英雄才配称民族英雄,某地竟然给历史上公认的汉奸卖国贼建纪念馆,办“清文化节”纪念满清入关,歌颂历史上的民族大屠夫与奴役压迫。
  谭其骧还说春秋时候,黄河中下游的周王朝、晋、郑、齐、鲁、宋、卫等,这些国家他们自认为是中国,他们把秦、楚、吴、越看成夷狄,不是中国。这就是春秋时期的所谓“中国”。但是这个概念到秦汉时候就推翻了,秦汉时候人所谓“中国”,前不再是这样,他们是把秦楚之地也看作中国的一部分。这就是后一个时期推翻了前一个时期的看法。
  这里谭其骧有意在历史常识上犯了一个错误。
  首先,秦国、楚国和吴国的主体民族和开国君臣都属于华夏族。秦人是古代华夏族(汉族)西迁的一支,秦国国姓为嬴姓赵氏,国君为黄帝五世孙伯益(大费)之后,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赐为嬴姓,其部族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孙费昌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嬴姓部族成为商朝的功臣,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朝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后因嬴氏部族的一部分人卷入了武庚叛乱而遭到西周统治者的惩罚,被迫西迁,嬴氏部族因此沦为奴隶。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楚人是华夏族(汉族别称)南迁的一支,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及商王朝的驱逐下,逐渐南迁。
  楚人出自黄帝或以黄帝为先祖的部落集团,这在古代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楚灵王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楚王同宗贵族屈原在《离骚》中明白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
  《楚居》记载楚人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丹淅流域)。之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因子,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吴泰伯,吴泰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长子,周文王的伯父。由于周太王欲传位给少子季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所以泰伯和仲雍便主动让位给三弟季历,并出奔至荆蛮,号勾吴。吴泰伯被后世奉为东吴文化的宗祖。吴人认为泰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司马迁则认为地处长江下游江南的“吴国”是所有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在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再者,虽然在西周、春秋早期有一些士大夫对于秦国、楚国有偏见,认为它们是蛮夷之地,甚至是蛮夷之邦,但是经过数百年的文明教化, 早在春秋末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把秦国、楚国看作华夏文明之邦了。早就不用蛮夷的眼光看待秦楚两国,更不用提战国和秦汉了,这时中国这两个字是指地名,是指中原地区,而非现代的“中国”概念。如《孟子·梁惠王》说齐宣王曾经“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再如《战国策·秦策》范雎说秦昭王“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这说明并不是因为秦汉统一战争后改变了人们对秦、楚两国的看法,此时此刻的“中国”仅仅是指中原别称而已。夷夏之辨不同于地名之辨。 谭其骧是否故意混淆这两者的关系呢?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提出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清初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到孙中山都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可见当时人们的心理,根本不把蒙古人、满人当成中国人。而秦末农民战争根本就没有人提出过驱除秦国人的口号,而是“伐无道、诛暴秦”。秦国人、六国人不分彼此共谋天下,共同反抗秦朝统治者的暴政,纯粹是内部人民反抗暴政的起义,根本就不存在民族革命、民族解放的斗争内容。怎么能够把蒙元、满清入侵和秦灭六国相提并论呢?
  “历史上的中国”首先应该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是古人约定俗成的概念。是历史上当时的人们明确公认的国家,她的外延(比如领土版图、政权、统治者)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但是她的内涵却是稳定的,因为她的内涵的固有规定性而不会发生歧义。她不应该因为今天政治的需要改变原来的内涵和本质属性,不应该是谭其骧凭空臆断生造出来的空虚的概念。也就是说不能由现代人去按照今天的标准去重新规定其民族、文化、地域等内容。否则我们就无法面对史书上提到的“中国”这个名词。
  “历史上的中国”这个概念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中国”这个概念最深刻的内涵是在文化上,而非版图和地域,“中国”这个概念早已与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它不仅获得了人文的和历史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民族学的意义。而就后一层意义来说,“中国”一方面标志着华夏民族的的共同地域和中华文明,另一方面则标志着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分野(摘录自《中华民族的凝成:国家认同与文化一体》)。而“中国之地理扩展,并非如西方帝国主义凭武力来向外征服,而是一种自然的趋向于文化的凝聚与统一”(引自钱穆《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
  按我们的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在汉朝以后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体,信奉华夏文明的国家”。“文化中国”才一直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中国定义,这是被历代和世界公认的。(何止中国,所有的文明古国都是如此定义的。想想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都是如此。)
  文化和文明是相对稳定的,中国这个概念在今天和在历史上都有绝对和确定的一面,那就是中国概念属性中的华夏文化(汉文化)和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国家,这个概念是被当时乃至后世公认的。这就是中国这个概念的绝对性。那么就不奇怪在宋辽时期以至以后都公认宋是中国,而辽不是中国。在宋金前期,宋是中国而非金。
  同时中国这个概念也有相对性,发展性的一面。在蒙古兴起后,蒙古把金称为中国,金人为汉人。原因在哪里?在于文明文化的传播,在占领北中国100多年后,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和金国统治者逐渐汉化,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了。如此解释魏源写《圣武记》就通了,由于汉化程度不同,中国这个概念又具有相对性,在《圣武记》书中,相对于印度,西藏是中国,而相对于内地,西藏又不被称为中国。这就是中国这个概念的相对性。中国这个概念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继承性和流动性的统一,是其内在文化和文明属性所决定的。
  谭其骧的另一个错误在于把历史上的朝代、政权和“中国”这个概念混淆。当代中国一般是指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从政权层面理解的,和“历史上的中国”含义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现代国家,要侧重“主权”、“民族”、“版图”。我们不能拿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定义来规范“历史上的中国”的定义。如同不能拿朝代取代中国,因为朝代有兴亡而中国没有亡。同样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也不是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今天的中国宪法也不可能适用到古代中国社会。不能按今天的版图中国来定义古代中国。
  谭其骧推出“版图中国论”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文化虚无主义空前泛滥的时候,抹煞中华文明,全盘西化成为学术界的思潮。这种思潮泛滥到史学界就是把中国这个概念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属性剥离干净。
  只要我们还自认为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就应该是“历史上的中国”的继承者,也就是文化中国的继承者。在有关历史问题上就应该坚持“文化中国”的理念。
  “版图中国论”的实用功能:
  “版图中国论”是用来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拥有的领土、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的法理依据,因此谭不惜歪曲“历史上的中国”的真实含义,但是“历史上的中国”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含义明确,中外认可。并不因政权的兴亡而改变。同样也不应该根据“政权中国”的需要改变原来的定义,成为谭的新定义-“版图中国”。
  “版图中国论”特别是谭的“历史上的中国”提出,似乎使得我们在边界谈判时,有“理由”据理力争。“某地自古以来时中国的领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实际的效果呢,似乎我们并不因此拿到被掠夺的一寸土地,夺回土地还是要实力说话的。
  时间越远 1840年的版图恢复的可能性越小,法理性也不足。如果它成为我们乃至后辈致力以求的目标,则是大大的误区了。
  第一即便中国要复兴,也不应该局限在这片土地上。
  第二更重要的,大家知道现在国家的领土主权观念和19世纪是很不同的,主权不光包括领土,还有领海,领空。各国瓜分的还有海洋资源,南极,北极。甚至太空。无形资产,无形主权也是在激烈争夺的。比如知识产权、商标、IP地址、域名、投资,还有贸易,售武并带来的势力范围。工程科技界美国人常常制定标准,这种标准的制定权使得美国人在各方面大获其利。相反国境线反而淡化了。欧盟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原有国境线意义越来越小。这个世界突出的将是规则,道德,文化。台独分子最热衷最险恶的是“去中国化”,搞文化台独,妄图从心理上和中国斩断一切联系,实现分裂。美国人最擅长的是搞“人权”外交。
  所以,我们要反对中华文化虚无主义,突出文化和文明的力量,恢复“中国”这个名称本来的内涵精髓。传播中华文明,推广中华文明的伦理道德,这才是强国之策,兴国之举 。
  “清朝奠定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的今天的疆界版图直接来自中国军民坚持八年的英勇抗战。
  清朝末年,由于满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列强可以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大清国的一轮狂潮,他们控制了东北、蒙古、新疆、山东、福建、两广、云南、整个长江流域,铁路修到那里,列强就占到那里,矿山开到那里,瓜分分到那里,外国银行可以肆意发行纸币,操纵着外汇买卖,形成在金融系统的垄断地位。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对大清国的控制权扩展到内政外交,财政金融、交通贸易、工矿企业、文化教育,乃至军事、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清政府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已陷入“名存实亡、四分五裂”的绝境。——《中国近代史》。
  后来,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所表现出的抗击侵略之伟力,以及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迫使他们放弃彻底瓜分中国的计划,改变为“以华制华”的政策。
  由于以慈禧对列强极力示好,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在挑选代理人的问题上,列强态度也渐趋一致,决定“保全”以慈禧,与满清政府议和,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傀儡朝廷,成了西方列强在华的代理人,这与西方列强直接统治中国又有多少区别?
  当代历史教科书“清朝奠定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洗脑国人数十年。清朝灭亡距今超过一百年,这期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弱肉强食的世界如何才能奠定现代国家的疆域版图?仗打赢了就有一切,得到赔偿,国土有补偿,敢抢占,还能弄出地图开疆,仗打输了就被人任意宰割,割地赔款,国土全部被瓜分的也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版图那么大,曾经横跨亚、欧洲、非三大洲,奥匈帝国也不小,它们怎么就没有能奠定现代疆域版图。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清国开始被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清朝末年的中国日趋分裂消亡,遍地都是外国租界,到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势力范围。
  1912年清朝灭亡之时,留下的是一穷二白、四分五裂的中国,那里谈得上奠定今天中国的领土疆域?
  下图就是清朝留下来的“版图遗产”,被列强肆意瓜分的大清国:
  +++

<未完。。。>


Tag: 清朝 清朝历史 满遗 当代满清
相關內容
評論
華夏漢人#1華夏漢人 2016-11-21(N) 鏈接地址
  大战争结果才是领土主权法理性的第一来源。国际社会认的是“血和力”,根本不管你所谓的“自古以来”的传承,没有实力收复失地,只空喊“自古以来”,就想领土继承,那是做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是战胜国,但没有为协约国做多大贡献,青岛是日军攻占的,结果在“巴黎和会”上,列强就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山东和日本没有一丁点“自古以来”,但这种转交却是当时国际通行的法则。中国代表毫无办法,之后的“五四运动”虽然蓬蓬勃勃,但是改变不了青岛在日军控制之下的事实,非但如此,日本还把山东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928年,国民政府的北伐军打到山东,日军就发动“济南事件”残杀国民政府代表,大肆屠杀北伐军和济南市民……! 这些都与“自古以来”何干?其背后都是战争贡献和国家实力。
  二战末期,苏联即将出兵消灭盘踞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作为条件,斯大林要让蒙古独立,国民政府代表蒋经国谈判用的还是“自古以来”,但斯大林直接了当的说:“今天并不是我要你来帮忙,而是你要我来帮忙。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听见没有,“自古以来”在强权面前就是废话,国家和个人一样只要有贡献,有实力,必要有收益,当代中国的领土疆界只是来自中国抗战军民的血汗。
  事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世界各国的疆域版图,中国也不例外。论贡献,“八年抗战”实际上只是中国军民之血汗,其胜利果实-当代的中国版图疆界实际就是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结果。中国领土疆界的法理依据是二战胜利果实,是抗战军民贡献和巨大民族牺牲换来的领土,是用生命血汗从日寇从伪满那里夺回来的,与满清无关。
  今天中国的领土疆界来自二战结果,实际上是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是“开罗宣言”规定的将日本霸占、侵略的土地交还给中国,东北、东蒙以及日本在满清时代侵略的台湾、澎湖。
  第二、是帝国主义实力削弱后,相对强大的中国,在列强默认下占有大部分原满清国土,比如新疆、西藏地区,如果列强不同意,那就难办了。
  当年进军西藏,毛泽东最关心的是英国的态度。至于新疆,是斯大林放弃了三区革命分裂中国的企图,但在苏联的威逼操控之下,中国只能放弃一部分国土,比如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
  第三部分,是满清留下的租界基本还给中国。
  第四部分,是无主地,列强还来不及关注,抗战后的中国眼疾手快抢来的,比如南海九段线。这属于国际通行的“占领地保有原则”。
  第五部分,是中华民国政府一直占据的地区,也即抗战前的十八省地区。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抗战到抗美援朝,每夺回一寸领土,夺回一点权益,都是用中国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就以租界的废除为例,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两国急需中国抗战对其协助支援,在1943年1月,两国宣布取消了治外法权和在华租界,中国抗战做的贡献,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牺牲才促使西方列强给予中国废除租界的补偿。
  二战胜利前,美苏《雅尔塔密约》规定:将大连、旅顺军港租给苏联,这一条约直到抗美援朝胜利后,苏联看到了一个强大能自立的中国,可以信任依赖的中国,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才将大连、旅顺交还给中国。志愿军将士的鲜血换来了东北全境的主权。
  二战中,犹太人被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并没有为二战做出多大贡献,但流了太多的血,也赢得了世界的同情,战后犹太复国主义得到欧美国家的广泛支持。以色列充分利用这种同情,在国际舞台上用各种方式持续宣传纳粹屠犹,广泛赢得世界人民对犹太民族的同情立场,在阿以冲突中始终占据舆论上风。
  而官方“多元一体”理论却立足于所谓的“自古以来”,说中国是各民族共同建立的,清朝初步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本轮廓。想想抗战的过程和结果,就知道根本就是一句空话。所谓满清奠定中国版图完全是因果倒置,仗打到什么份上,版图根据找到什么份上。
  愤青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满清时,中国才遇到了国际法,所以满清有奠定中国版图之功。而实际上国际法在16世纪欧洲就出现了。欧洲各国的版图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改变,有的国家消亡了,有的国家扩大了,愤青学者愤慨的不合法的“侵略”几乎天天在发生,各国的版图一直到二战都在发生剧烈变化。
  二战前的国际法保护不了各国领土疆界,“九一八”日本侵华,民国政府投诉到国联,国联执掌的国际法何曾抑止过这种侵略。强国侵略了怎样?弱小国家被侵略了又怎样?侵略成功了就是我的,那时的国际法就是一张废纸。在有国际法之前,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并非没有边界,只是边界线并不清晰明确。但边界线明不明晰和国家被不被侵略,受不受保护是两个概念。
  清朝奠定中国领土主权,那么请问: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有哪个国家提出把自己的领土主权退到清朝那时。
  有网友认为没有满清就没有新疆,因为没有理由出兵新疆,“理由”这个东西很好笑,想找都能找。
  有网友反驳说,那为什么解放军不能打到清朝领土之外,可以对他们说,清朝领土之外,都各有其主,缅甸是英国殖民地、越南是法国殖民地等等,惟独满清被中国人民推翻,留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所有领土,中国人可以去夺取。
  还有些网友把满清的扩张说成是开疆,之后的中国只是在守疆。这种观念本来就是错的,是“自古以来”这种观念害到了深处。开疆守疆原本就是不严谨的观念。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旦占据就永远归你这个道理,也不能说抗日战争是防御战争仅仅意味着守疆,如果是那样,清朝就割让给日本的台湾根本拿不回来。况且在清朝末年,满清留下的是已经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版图,当时遍地都是外国租界,到处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势力范围。——清朝留下的是一穷二白、日趋分裂消亡的中国,那里谈得上奠定今天中国的领土疆域?
  即便是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怎样,还是应服从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二战胜利时达成的条约,否则就是翻案,德国从来不敢觊觎其固有故土“东普鲁士”-今天的加里宁格勒的主权。
  彭光谦将军说:“钓鱼岛问题涉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正义性质的维护或否定的问题。二战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二战后期发表的具法律效应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必须无条件归还从中国窃取的一切岛屿”。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日本领土只限于本土四岛及战胜国规定的其他岛屿。
  作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二战中用血写的结论,不能被推翻。否定这一结论,就是否定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今天日本顽固坚持所谓“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就是要翻反法西斯战争的案,是对人类社会正义力量的挑战。”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建立,形成了“雅尔塔格局”“雅尔塔体系”以及核武器的出现,从此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受到严厉制约,各国的领土主权才有了基本保障。
  而中国史学界却喋喋不休的向群众灌输什么“清朝奠定今天中国的疆域版图”,他们放出这句空话、屁话后,紧接一连串的臭屁,什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56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结果闹得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施琅、洪承畴到成了民族大英雄。“没有我大清,哪有大中国”深入人心,到处都是满清烂辫子狂舞。
  +++
  当代清史学界招摇撞骗的“大杀器”-滥用假设
  当代清史砖家戴逸说:“如果没有康雍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戴逸“康乾盛世虽远超汉唐但也有不足”-2002年3月20日,《中华读书报》)戴逸说这话的时候正是他们热火朝天的在新修清史之时,这类假设贯彻入整个清史学界。以这种假设为基础,清史学以“统一”为最高价值导向,所有能实现满清“统一”的都被肯定,而背离“统一”就必须否定。以至于这些年来,清史学怪事不断,为洪承畴、施琅翻案纪念,宣传满清入关英明伟大,清取代明是进步。连清军对中原百姓的大屠杀都被说成是统一不可避免的代价等等。
  本文不去论“统一”是否应该成为最高价值,只论清史学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完全错误的,错就错在他们在滥用假设,不当地把历史做了跨时代的穿越,将隔代史对当代的影响蓄意夸大。
  研究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应采用倒推法。历史必然是分阶段的,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总是直接作用于之后发生的历史,对于再后的历史则丧失直接因果关系,就只成为间接影响了。因为之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会起到拐点作用,把历史进程扭转和隔断,甚至隔断成了两个世界。
  如果说满清的统一,直接影响到民国的建立和领土主权,那么对于民国之后到新中国建立,中国的领土主权则因二战,这一影响世界各国领土主权归属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满清的领土主权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就成为间接性的了,其影响缺乏必然性,权重也变得很轻,难以说清。
  当代清史学界无视二战、民国建立这两段重大历史事件而去寻找清朝对当代中国疆域的历史贡献是错误的思维,正确的思考应该是依权重关系而采用厚今薄古。
  个人也一样,对今天影响最大的是你这一辈子乃至父辈、祖辈经历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铭记着我们这些人和他们这些人所作的贡献。至于更远的历史,有多种可能性,多种复杂的变化,对今天的意义就降低很多,权重很轻。古人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谚“富不过三代”,是远祖搞的祖业有效?还是父辈流过血汗挣来的家产对你重要?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是靠祖荫还是靠自己?是自古以来还是厚今薄古?跨时代的错误假设愚蠢可笑!
  历史学不成为科学,在于缺乏科学范式,既然这些历史学家们如此重视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影响,却从没有人研究过各个因子的权重作用和相互关系。“历史学家”随心所欲,蓄意夸大本学科本专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对今天的影响和意义,蛊惑性宣传肆意泛滥。
  当代清史学界的错误还在于他们所做的这类假设极具“主观选择”色彩,而类似的且与之相背的假设就因话语权的关系,被有意淡化忽略了。比如,明粉认为,如果没有满清入关,中国就像日本那样提早资本化了,提早扩张成为列强了,至少中国人不被禁止出海,早就下南洋将东南亚华夏化了。这也是一种主观假设,虽有很强的可能性,但是不会被主流舆论接受。又比如,国粉认为如果没有满清政权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外割地赔款,搞穷了中国,养壮了日本,抗战不会那么惨烈,抗战后中国得到的利益会大得多。这种假设同样不会被人们熟知和认同。再举一个现实一点的例子,1905年日俄大战,日本驱逐了俄国在东北的势力,战后美国调停,日俄罢战,只允许各自留下护路队而撤出军队,这就给中国人闯关东留出宝贵的时间空间,从此东北失去成为满洲国或者成为其他国家的民众基础,类似蒙古独立那样的民族自决成为不可能。那么,当代清史学家们是否愿意接受这种假设呢?假设日本战败了,俄国在1905年就会吞并整个东北。所以,日本对中国领土完整有贡献。显然当代清史学家不愿意做这种假设。
  所以,历史学的假设应该考虑清楚两点:一是愿意不愿意?二是能不能成立?

華夏漢人#2華夏漢人 2016-11-21(N) 鏈接地址
  清史学界以“自古以来”为目标而滥做历史假设,夸大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于是,那些所谓的历史学家总是沦落到为历史事实辩护的角度上,堕落成“成王败寇”主义,并且占据舞台给群众洗脑,于是乎“汉奸是促进国家实现统一的民族英雄”之类的谬论也登堂入室了。

  所以,真正懂历史的人,是不会将历史去做跨时代假设。做假设可以,只是对最近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假设,之前的历史就当作历史事实而不去假设。因为其对当代的影响早就间接化了,比之影响大得多重要得多的元素比比皆是。

  而且已经融合在时代之中,对当代的影响很难提炼出来单独颂扬,满清版图是包括中原、东北、蒙古、西藏、新疆,但同时清朝也留给民国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国,租界遍地,到处都是帝国主义势力范围,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应该认真体会,不要做无意义的假设。

  满清灭亡之后,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大事,“辛亥革命”、袁世凯政权、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北伐胜利成为全国政权之后领导全面抗战、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9·18”、“七七事变”。这一系列事件都比满清时代更可以假设,对当今的影响都大得多。比如:假如张作霖没有被炸死,张学良“9·18”抵抗了,日本在诺门坎战役大获全胜,苏联放弃蒙古独立,但不放弃支持新疆三区独立等等,这些假设,每一条对当代中国版图的重要意义都是直接的,影响更为重大。特别是有了抗战、二战,满清的所谓领土贡献不论从法理还是历史,其影响都降低到了最小。

  就以台湾回归中国而言,国家主义者将施琅抬出来,以表明中国对台湾在清朝时就拥有了主权,这毫无意义。因为,台湾早在1895年就被满清割让给日本,1932年,在日本人扶持下,满清废帝溥仪与大批八旗子弟建立满洲国,宣布东北脱离中国,当时还得到包括苏联在内的十几个国家的承认。

  事实上,东北、台湾等地属于中国的法理依据最终来源于二战期间的一系列公告、条约文件,而不是来自满清。这和当代中国认同不认同蒙元、满清毫无关系。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不管来的多么不公平不合情理,只要有了近期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承认,在之前的所有主权认定都是无效的,是无任何价值的。中国领土疆界的法理性是二战胜利果实,是中国军民的巨大民族牺牲换来的,根本用不着追到蒙元、满清来搞什么合法性。

  台湾问题上,一旦台独势力法理独立,就直接否定了《开罗宣言》,改变了二战结果,这就触及到了大陆对台的底线。“一寸山河一寸血”,烈士的鲜血、死难同胞的生命不能虚掷,放任台独对不起烈士英灵对不起民族。国家应该做的是大力宣传张自忠、戴安澜这样的抗战英烈,以民族牺牲、民族苦难激发两岸共同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民国史的缺失,使得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的历史观既错误也不完整,绝大部分人的脑子里历史链条是断裂的、扭曲的。从清史直接跳到党史-中共建政史,民国史被中共史取代,这种缺失在学术界、文艺界问题更严重,这意味着当代知识精英们都存在着知识结构断层,理论基础缝隙,直接影响着国家政策的制订,舆论正确方向的把握,左右观念也难以弥合。

  从古代史到现代史,话语权被清史学和党史学瓜分。清史学主张国家主义,党史学宣传革命史观。社科界灌输给群众的是 “清朝大一统”-“鸦片战争起开始革命”-“1949年统一”史观。这就造成人们对民国抗战缺乏总体上宏观上的认识,提到抗战,人们的印象只有两个:共产党领导抗战,坚持抗战,平型关、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而国民党消极抗战,一溃千里,带给国人的是南京大屠杀、花园口决口,降将如毛。人们根本不清楚:中国的领土疆界直接来自于抗战胜利,是十八省军民的血赢来了中国当代版图。学界忽视这段历史,以至于诡论频出,什么清朝奠定了中国版图。继而有人提出多元一体理论,什么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

  另据汪晖讲:2011年,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一批法政学人深入地展开了对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及优待条件的形成和意义的再研究,"他们的共同观点是,清帝在逊位诏书中将统治权完整地让与民国,肯定了以五族完全领土为基础的共和宪政。这份诏书明确地建立起了清王朝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也确定在2012年召开以清帝逊位百年(而不是辛亥革命百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一研究兴趣的转变-从革命过程转向主权的连续性-很值得玩味。

  “自古以来”思维真是深入骨髓,这种研究真有必要吗?抗战牺牲的三千万中国军民生命之重远过于任何所谓的遗产继承。“英雄史观”还是“人民史观”?立场导致了愚蠢。

  由以上论点,再来思考以下问题:

  1、“自古以来”已成“愚民”之说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葛剑雄教授就认识到:外国人不懂“自古以来”是从何时开始。

  国际社会根本就不承认你的“自古以来”的说法。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最近引述奥巴马的说法指出,声称拥有南海岛屿主权的各国必须厘清模糊,不应以国民情绪和历史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在争夺黄岩岛的舆论战中,菲律宾媒体说:“谁都不否认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曾是明代中国的领土,但这无关当前的岛屿领海的归属”。菲参议院议长胡安·庞塞·恩里莱:“古代中国人曾经居住在巴坦群岛省,这可以从当地居民那里获得证实。那么是不是因为他们曾在那里居住,就认定菲律宾的巴坦群岛省和富加岛是中国领土?”

  显而易见,中国政府天天念叨的“自古以来”早就对国际社会无说服力,只能自己骗骗自己。

  2、古代的“统一”对今天到底有多大价值?

  “曾经的统一意味着今后的统一,一但统一意味着永远统一,一旦分裂意味着今后也无法统一”。这一命题完全没有道理,一千年历史长河当中阿拉伯世界就是一个保持了长时间统一的大帝国。印度分裂了二千年了,今日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印度的统一是在成为英殖民地之后建立起来的。

  统一不意味着永远统一,分治不意味着永远分治,这是不存在的历史规律。

  3、这里总结一下领土终极论:版图中国论的隐含观点是领土终极论,其观点是满清将领土奠定之后,领土就不再变化,不应再变化。前面讲过一个观点,领土变化是永远存在的,过去在变、今后也在变化。不管你处于古代、近代和现代。而且其改变并没有规则和原则可言,也就是从无“自古以来”这条法则,所以没有“奠定”之说。

  但有一条必须讲清楚,二战前领土主权和二战后并不相同,二战后,有了联合国,有了雅尔塔体系,世界格局大致均衡。有了核武器,这使得发动战争的成本非常巨大。虽然世界从没有取得所谓国土来源于自古以来并继承的共识,但是取得了不引发招致人类毁灭的世界大战的共识,因此,领土主权不受侵犯才会深入各国人心,这样才保持了近七十年的大致和平。如果史学界非要用奠定领土之类的观念,也不能自说自话从最得意的满清疆土说起,必须由二战做基点,二战作为法理的原点,道义的原点,世界各国国家历史的里程碑。[注]

  [注]清史学是以满清大一统,康乾盛世为终点。领土法理、道义、民族、国家都以清盛世为界。趋向即正面,背向即负面。因此,才有了颠倒黑白的许许多多荒谬的论调,诸如,洪承畴、施琅是统一大英雄,郑经是分裂国家。清军入关是正义的,带来的大屠杀是必要的代价等等,连带清初时的满清统治者一概英明伟大。其立论基础是非常荒诞的。

  秀才们不懂当代中国的由来,清史学界、历史地理学派忽略和漠视了从民国建立到二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段历史。略过了民国建立、五族共和破产、二战爆发和新中国建国这几个关键过程,视角一直放在满清时的多元一体,清末民初的“五族共和”,莫名其妙地企图把中国偷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和国。

  按上面所讲的原理,国体、政体乃至国家的历史应由当前的政权来定,其历史定位是从今向古,从后向前。历史不仅仅是由胜利者来写的,而且必然站在胜利者的角度去写。比如,美国的历史就是从殖民者移民到美洲建立殖民地,建立美国的历史。如果当今的北美地区恢复成印地安人的国家,则肯定以印地安民族自古以来的历史为历史。澳洲也一样。殖民地人民恢复独立,前殖民者曾经自夸的历史辉煌顿时成为泡影。英国、法国、日本当年在殖民地的政治和统治已经成了过往云烟,不值一提。元、清也同样。

  现代中国的诞生,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来,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毛泽东说过“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且民国并非立足于五族共和。孙中山先生晚年曾说过:“所谓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语!”抗战前,“五族共和”实际已经破产。

  到二战结束,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以汉族为主的中国人民,在二战中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了国土,收回了租界,驱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消灭满、蒙、藏、新等民族分裂势力。

  重新建立的大中国完全消灭了“五族共和”的政治基础,抗战胜利后的民国新宪法已经去除了“五族共和”的含义。二战时,三千万中国军民的生命和鲜血赢来了今天中国的版图。牺牲之重,其价值其份量让世界肃然起敬,让任何试图分裂和入侵的觊觎者胆寒,岂能被其他因素替代。

  当代史学界天天给“自古以来”做论证,无非是帮助政府解决合法性和凝聚力。国民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本来就是最大的法理所在。爱国主义是民族国家的圭臬,中国的爱国主义来源于何处?来源于外敌入侵、民族劫难,来源于抗战中祖辈、父辈共同流过的血,同胞一起流过的汗。每个中国人都身处其中,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磨难。这本是中国人的民族纽带,民族精神的源泉。爱国主义来源于人民,发扬于人民。

  当代清史学反而去篡改历史,认贼作父,歌颂满清。满清入主中国时带来的是大屠杀,大屠杀之后的是剃发易服、役民为奴、闭关锁国和文字狱,是在残害人民,阉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侮灭华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主题截然相反。

  不对当代国史有深刻理解,不对当代国家国体有深刻理解,就写不好古代史,把现代史搞懂了,再谈到中国的由来时,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便按史学界通用的版图附带民族的观念,也是二战后形成了中国,二战后的中国版图附带了民族形成了今天中国的多民族国家,而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其贡献者是谁,其主体是谁,历史该是谁的历史难道还不明确吗?

  中国领土疆界的法理依据是二战胜利果实,而非追溯“元、清自古以来”的结果

  按:本文还原历史真相,剖析当代中国疆界的法理来源。揭穿蒙骗群众数十年之久的“自古以来”、“多元一体”之荒诞和危害,抽掉民族分子、自由分子、“多元一体大一统历史学家”最要紧的一块脊骨。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慷慨陈辞:“某某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似乎只要我们一拿出“自古以来”,马上就理直气壮,变得凌然不可侵犯。“自古以来论”已经渗透到中国学界、政界的骨髓。基于这种思维,一种倾向是把“自古以来”推得越古越好。更多的学者则是以西方国家扩张至亚洲作为“自古以来”领土主权的起始点,他们多以“鸦片战争”作为基点,说这时才引入了民族国家的主权、领土观念。“自古以来说”是学界、舆论界“爱国主义教育”首推满清的一大理由。然而,“自古以来说”有百害难得一利。

  一、“自古以来”在外交谈判上不被理睬

  领土主权纷争,国际上有个原则,以最近的条约为界,之前的条约包括疆界认定一概服从最近的条约,根本不承认你的“自古以来说”。

  1945年,二战胜利后,盟国对于法西斯战败国给予严惩,既便其固有领土仍然予以没收,做重新安排。比如东普鲁士是德国“自古以来的领土”,二战结束后,苏联将德国“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东普鲁士予以接管,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现在属于俄罗斯联邦);波兰国土在二战期间被苏联和德国瓜分,二战后,波兰获得独立,为补偿波兰失去的东部国土(已被并入苏联),就将德国的西普鲁士划归波兰。又比如日本曾拥有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日俄爆发领土争端,俄罗斯首脑故意激怒日本连续登岛。俄罗斯所依据的是《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旧金山和约》以及《联合国宪章》第107条。以条约为据,俄罗斯不会退让,因为一旦开了头则退无止境。

  对于无主地,条约声明没有规定的,则是打到哪儿占到哪儿。比如抗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在太平岛立主权碑,在南沙群岛画出九段线标识获得领海主权。

  “自古以来说”在外交谈判中毫无用处。在中苏(俄)边界谈判中,苏联(俄罗斯)一方面坚持俄清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却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满清主权的继承,苏方认为:清国是清国,中国是中国。满清灭亡,满清治下的领土是无主地。此前,蒙古在苏联的支持下独立,苏联还单方面宣布“接纳”唐努乌梁海地区加入苏联,中苏谈判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华民国的主权继承。中方基本接受了苏方(俄方)的观念,中苏(俄)谈判,唐努乌梁海不列入谈判内容。

  自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来,教科书一直灌输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刺激愤青收复领土的雄心。观念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中国虽然称清俄之间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但是,最终还是承认了这些条约。改变“不平等条约”,要靠实力,要靠战争,从来不是空口说说“不平等”就能废除得了的。“自古以来说”拿不上台面,对外交涉毫无用处,“自古以来”只用于安抚国内愤青。

  二、“自古以来说”不合情理

  从情理上讲,既便“自古以来”就由你来管辖,如果你空占着,从不建设,从不投资,从不开发,也很难说服世界这片领土就是你的财产,郭沫若、谭其骧把历史中国的版图总是画得尽量的大,这毫无意义。满清政府长期禁边,不许汉民前往东北建设开发。当沙俄扩张到黑龙江流域,俄罗斯人发现在黑龙江以东以北的广大地区,仅仅分布着不超过20000多的土著人。这类似爱斯基摩人,地广人稀,分布在加拿大的广大地区,很难让国际社会公认加拿大自古以来就是爱斯基摩人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南海问题也是同样,如果中国政府早下决心开发利用南沙群岛,决不会是现在这种被动情况。

  对于国土的深切感情,在于付出的血汗,有投入才有感情,投入越多感情越深,不付出资本和劳动,从来不去建设也难以建立持久的爱国主义情感。真正的爱国,不在于天天高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让政府这样那样“亮剑”,而在于踏踏实实地为建设边疆多出一份力量,国家和人民都是一个道理。

  当前的国家领土争端,要服从国家的战略安排,如果不满意,最好的行动在于自己去投身边疆建设和开发,以实际行动加强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華夏漢人#3華夏漢人 2016-11-21(N) 鏈接地址
  三、“五族共和”的破产,大中国的由来
  (一)、“五族共和”,黄粱画饼
  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由于满清政府腐朽无能,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列强可以被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清政府的统治名存实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在中国二百多年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有人说:1912年民国建立时是“五族共和”,当代中国继承传统,所以要搞“多元一体”。但需要指出的是:民国建立时的确声明过“五族共和”,但从未写入过民国的宪法。
  民国建立后,民国政府给予蒙满贵族以最大的优待,真心希望实现“民族共和”。但事实却是:在外来势力的鼓动下,外蒙古很快独立,西藏驱汉半独立,东北弄出满洲国,内蒙古德王在日本的策动下也搞独立,新疆爆发“三区革命”,东突分子见汉就杀。“五族共和”被彻底瓦解。
  满清覆灭后,国家为什么会走向分裂解体?这是有深刻的内在原因的,详细请读“满清政权的性质:谈谈满洲人的‘中国人认同问题’”。事实上,只有回族从上到下与国家同心同德,但当时人们的观念却是: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五族当中的回不是共产党后划的回族。
  事实证明“五族共和”根本行不通,反而给了民族分裂势力以分裂国家的理由和机会。但民国初期的“五族共和”也并非毫无价值,其意义在于:给世界一个大中国的形象,在名义上防止了帝国主义迫在眼前的侵略瓜分。同时给了当时中国人以国家疆界的想定。这大中国的疆界在抗战后才得以大略实现和巩固。
  当时的中国人确有这个疆界的想定,但这个想定有多强烈,神圣不可侵犯却是未必。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区区2万人就占领了整个东北,张学良的东北军不抵抗,弃家乡父老不顾,撤到关内。国民党中央军这时正在一心一意地剿共,绝不分兵抗日。各地军阀则是拥兵自重,袖手旁观。共产党则在号召“武装保卫苏联”,长征途中,共党居然还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应公开号召蒙、回、藏等族起来成立他们的独立的国家而斗争,并给这种斗争以具体的实际的帮助。”(见《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
  国难当头,积极抵抗的除了民间组织-义勇军之外,就是“12·9”学生运动。之后的长城抗战、淞沪抗战,地方势力发动的局部抗战也都以妥协和谈结束。可见,此时的民族心理还能容忍。国民党政府敢于一再卖国,幻想以土地换和平不怕遭到反对,其理由孔祥熙说得明白:“中国人一贯把长城以北看成“末开化的”地区,对于那里存在外国势力范围并不特别关怀,只要默认这个既成事实就行了,为什么非要正式承认不可呢?”(见“抗战时日本对蒋几次诱降:请德国调停承认满洲国”)
  而在1937年爆发“七·七事变”,卢沟桥枪声一响,全国群情激愤,同仇敌忾,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高潮。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党不分国共,军队不分中央地方,全民一致抗战。因为什么?日本侵犯到了中国本部,民意不会答应再让一寸国土,全面抗战必然打响。
  (二)、中国领土疆界的法理性来自二战,是二战胜利果实
  二战爆发前,在日本人扶持下,伪满洲国建立,宣布东北脱离中国,这是对满清传国于民国的毁约。满清废帝溥仪建立满洲国以及大批满人集体参与此事,还意味着他们放弃了满清在中国历史上的统序,表露了满洲贵族们深刻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满清帝国从分裂独立的后金国开始,到兼有中、蒙建立大清国为顶点,再到被推翻再到回东北重建满洲国,直至最终彻底灭亡,这是一部完整的帝国兴亡史。满遗是狼子野心心不甘。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爆发,伪满洲国既不被中国承认,也不被以盟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承认。东北连同内蒙、西藏、新疆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以宣言条约的形式得到世界公认。国际通用惯例是:领土主权问题,不管来的多么不公平不合情理,只要有了近期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承认,在之前的所有主权认定都是无效的,是无任何价值的。
  中国对边疆地区的主权确认来自二战,二战胜利使得中国政府对东北、台湾的主权主张得到国际社会公认,当年满洲国的国境已经到了北京城下,日本还在冀东搞过无人区,伪满洲国建立之后得到十几个国家的承认,包括苏联。时间长了必然被世界公认,就如同以色列、蒙古一样具有了法理性,(也难怪满遗网站一直宣传以色列建国经验)。苏联此举更是深谋远虑,得以同中国打交道时寻衅并否认中国对满清领土的完全继承。
  当时的中国无力收回,只凭抗战,中国收复不了东北、台湾、东蒙。这些地方归属中国,那是二战的胜利果实,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因中国巨大的民族牺牲和贡献而给予中国的补偿。
  当年满清政府对外打交道借用或者说盗用了中国名号,后来的民国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就袭用了满清的领土范围。在二战期间,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称:“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采纳了国民政府的主张,承认中华民国对满清疆界的继承,至少在日本方向是承认的。国民党蒋介石是借用了满清时期的领土范围以赢得胜利果实,但是,这不能太过认真,这既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而且是被打了折扣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询问过蒋介石要不要收复琉球群岛,前苏联强迫民国政府承认蒙古独立,毫不客气地占领了满清领土“唐努乌梁海地区”,美、英等西方国家虽然放弃租界,承认了中国政府的大部分主权立场,但战后英国继续霸占香港,决不提归还二字,还策动藏独取得国际承认,可见国际强权并不把民国对满清主权的继承当回事,领土主权从来靠的是贡献和实力,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自古以来”只可以作为“战术上”的考虑,中国的主权意识,不该因此而去肯定甚至延伸,决不可当作基本出发点。这使得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与俄罗斯、蒙古保持敌对和戒心,恶化了周边环境,难以建立信任感。应少说或者不说“自古以来”,要说就说获得国际承认的最近的“协议”、“条约”、“声明”和“宣言”,这才是讲理的样子。
  江山是国共两党一起打下来的,政府在认识上是欠公正的。宁愿给满清后人以很高的政治待遇和优惠照顾,也不给国民党抗战老兵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对中国人来说,愤青们不要忘了根本,只在那里空喊“自古以来”,既是认贼作父的大笑话,也抹杀玷污了的民族精神。还助长了分裂势力的气焰,更对不起付出巨大牺牲的抗战英烈和死难同胞。
  (三)、大中国的实现
  1945年,二战胜利,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大为削弱,这才真正有了实现大中国的历史机遇。二战胜利后,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胜利,都会以武力消灭那些分裂割据政权以实现国家的实质统一。中国政府收复故土,铲除伪满、德王,消灭了中国境内的各个分裂割据势力,统一新疆、西藏。这是用无数鲜血和生命重新打下的国家主权,抗战后的中国是新生的中国,其主权疆界被世界广泛承认,再没有“民族联盟”的中国存在,从法律和事实上都否定了“五族共和”的可能。中共曾一直主张少数民族有民族自决权,有脱离中国独立的权力,也是在抗战胜利后发生变化,改为民族区域自治。1949年后的中国,决不允许国家分裂,决不允许一双外国人的军靴未经允许踏进960万平方公里一步。
  而史学界对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不睬不顾,自欺欺人说什么“满清覆灭后,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保证了统一”,吹嘘“多元一体”的合理性、可行性。既而去歌颂满清奠定了中国疆界,奠定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歌颂满清才能使得边疆地区保证统一,这种论调不是无知的蠢话就是别有用心的欺骗。
  (四)、“满清奠定今天中国的多元一体”是风马牛不相及,自古以来的“多元一体”、“五族共和”与法无据
  自从费孝通等人不明事理鼓吹什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元一体”之后。在当代民族学界、历史学界特别是清史学界一种最常见的论调是满清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中国,奠定了现在中国的民族、版图等等,他们认为不承认满清的基础地位,边疆地区就有分裂理由了。
  郭成康说:“当清朝即将覆亡之时,竟由满族统治者提出“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一逻辑严谨、内涵明确的“大中华”、“大中国”的概念”“清朝不仅留给今天中国人民国家版图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物质财富,而且留下了界定中国与中华民族内涵与外延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满清奠定现代中国的法理性和民族认同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当代清史学家的共识。这就是满遗分子常常骄傲地说:“没有我大清,何来大中国”。他们常以此为理由为满清各种各样的倒行逆施翻案,其逻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清朝疆土、民族的继承者,因此就要以爱国主义的高度看待满清统治集团对外部集团的斗争,努尔哈赤不是分裂主义者,南明是割据势力,明郑是分裂国家,洪承畴是实现统一的大英雄,施琅消灭明郑是爱国主义民族英雄。他们公然歌颂汉奸范文程、洪承畴、尚可喜、施琅。整个清史学界充满了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乌烟瘴气。
  “自古以来”说,就像鸦片一样毒化了从上到下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大脑,国家主义者将施琅抬出来,以表明中国对台湾在清朝时就拥有了主权,这毫无意义。其实,早在1895年满清就签订卖国条约《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1932年,满清废帝与八旗子弟又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分裂国家。在二战期间,1943年,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称:“我三大盟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很显然,东北、台湾等地属于中国的法理依据最终来源于二战期间的一系列公告、条约文件,而不是来自满清。这和当代中国认同不认同蒙元、满清毫无关系。台湾问题上,一旦台独势力法理独立,就直接否定了《开罗宣言》,改变了二战结果,这就触及到了大陆对台的底线。“一寸山河一寸血”,烈士的鲜血、死难同胞的生命不能虚掷,放任台独对不起烈士英灵对不起民族。国家应该做的是大力宣传张自忠、戴安澜这样的抗战英烈,以民族牺牲、民族苦难激发两岸共同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钓鱼岛争端同样如此,把注意力应放在谴责日本还遵守不遵守“开罗宣言”。立足于“二战结果不容改变”这才能赢得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广泛支持。
  再者,自满清自立国以来,一直是部族式统治,是殖民式的统治,与现今的国体政体根本不同,指导思想也完全不同,中国国家主权的法理依据以及民族认同都直接来自民国,而从法理角度,所谓1912年“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自1932年满清废帝与八旗子弟建立满洲国,就已经被毁约了,一方毁约,另一方就再也没有必要继续履约将满清供奉起来的义务。满清与后世中国有关无关,如何相关,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既便说有关系也是间接的,次要的。学界有意抹杀民国的贡献,无视历史教训,重复分裂的老路。当代清史学界和民族学界在这个问题以隐瞒和诡辩的手段成功地欺骗了党和人民。
  四、蓄意利用“自古以来说”者,居心叵测
  老傻愤欺唬群众:“‘满蒙非中国’、‘元清非中国朝代’。这明显是在秉承《田中奏折》‘满蒙非中国’论的衣钵,为分裂中国制造舆论。”(见“民族主义只能对外不能对内”)
  这类批判通常是把“元清非中国论”和“蒙满非中国论”等同,又向人们暗示“蒙满非中国论”必然得出“内蒙、东北非中国论”,这是很卑劣的构陷。
  其次,这类舆论总是把所谓的“大汉族主义”当作分裂的成因之一,从历史看,这是颠倒事实。
  “满蒙非中国论”曾经是日本侵吞中国东北的口实之一,实际上却并不简单,日本侵华本性决不因为个别理由就能改变的。在1931年侵占东北之后,日本马上试图吞并华北,这回又是什么理由呢?1935年,日本人伙同汉奸搞了“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根本不用“华北非中国论”。 到1937年“七.七事变”,因为一个士兵失踪,日本就悍然全面侵华。可见豺狼要吃人,根本不需要理由。
  再比如外蒙古独立,是因为中国重归汉人,蒙古王公贵族失去了当奴隶主的权势,他们不甘心。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建立,袁世凯对于蒙古王公贵族人人加一级,无可再加的领双俸。建立的中华民国以“五族共和”为号召。如此优待,仍然不能泯灭他们独立野心。这能归结到汉人的“狭隘民族主义”吗?可见这种舆论之无知、混淆黑白。
  早在满清(后金)兴起之前,中国明朝政府就对东北地区,西藏地区行使过两百多年的主权,满清屠杀奴役中国人民近三百年何以抵消其罪孽?事实上每一次大战结束,胜利者都得到战败者的领土补偿,天经地义。俄罗斯谈论领土争端从来不提什么“自古以来”,就一句话,“二战历史不容歪曲,二战结果不容改变。”
  如果领土主权已经被国际公认,维持现状根本就不该搬出“自古以来”,翻旧帐的图谋是否定目前的既成事实,要把一碗清汤搅浑。你有“自古以来”,我也有“自古以来”。历史在不同立场肯定有不同解释,就外部而言,挑战者的声音往往更容易被国际关注同情而放大。比如韩国抢夺高句丽历史是其有霸占东北的野心,一旦蒙古在国际上大肆鼓吹“自古以来”,则对中国的领土完整立刻构成威胁。就内部来说,宣传“自古以来”,只能加深歧见,不利于民族团结达成社会共识。
  而国内分裂势力更是居心叵测、阴险狡猾,满遗分子利用“自古以来”竭力维护蒙元、满清王朝的种种倒行逆施,把批判否定的声音,诬陷为否认“多元一体论”者,就是不认同中国,就不爱中华民族。利用肉食者的糊涂,政策的失误把爱国者扣上分裂主义的帽子。
  国家主义者-老少愤青既无知又愚蠢,被“自古以来说”毒害,被民族势力挟持,竟然已经把中国当成了“民族联邦”。在他们眼里:谁反对“五族共和”,“多元一体”,谁宣传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谁批判和“多元一体”有着“历史渊源”的蒙元、满清,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多尔衮,谁就在破坏“民族联邦”的国家基础,谁就是分裂主义分子,就遭到其汉奸、网特之类的恶毒咒骂。把否认满洲入侵中国当作抵挡日本入侵中国的法宝,把中国领土绑架到元、清,把少数民族绑架到元、清,这是暗地灌输少数民族分裂独立、搞民族自决的历史合理性。这才是真正的别有用心,居心叵测。
  五、由“自古以来”引出的“多元一体说”之恶果
  “多元一体”理论以及当代清史学界一浪高过一浪的“大清颂”,从来不顾忌能否自圆其说,纯粹建立在实用性上,其人其说全无廉耻,“著书都为稻粱谋”。然而,以“自古以来的多元一体”为缘由,必然以承认和继承满清之“民族分区架构”为国家根本。在“多元一体”大肆宣传之下,渐渐出现这样一种论调,以“五族共和”作为“多元一体”的依据,以“自古以来论”来散布“当代中国的主权来自满清”,“元清非中国就是蒙满非中国,就是内蒙古、东北非中国。”
  暗藏的分裂分子-满遗分子最蛊惑人心的观点就是把地区和民族勾连起来,一提内蒙就提成吉思汗在纵马驰骋,一提沈阳就联系八旗子弟威风八面。其隐含观念是东北是满清带来的,西藏是藏族的,内蒙古是蒙古族的,如果不承认蒙元、满清的正统地位,这些地方就可以独立了,就不再是中国的,以此来诬蔑批判满清者都是黄汉,其阴险在于歪曲历史,荒谬地把东北、内蒙说成是蒙人、满人自古以来的天然领地,以此要挟中国。妄图把今日的人民共和国改变为“中联”,最后像苏联一样的解体。
  土地的真正拥有者应该是它的捍卫者、建设者、发展者。国家宪法早就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而某些糊涂蛋竟然把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划归了民族所有。按各民族、各民族自治区由当地少数民族来分属,由此竟然得出汉族霸占了少数民族的财富,把矿藏资源看作当地少数民族的,这种观念发展下去,离藏独、疆独、满独就不远了,满遗这类观念正是满清部族式统治的继承,也正是分裂势力一贯持有的,是包藏祸心。这类观念的蔓延必然激发起民族势力分裂中国的野心。这是多年来错误的民族宣传造成的最大误区。网友不加识别就会上了他们的大当。
  改革开放初期,南斯拉夫曾被国际社会誉为民族和睦的典范,为了搞“多元一体”,中国的民族政策还曾经向南斯拉夫取经,事实一再证明此路不通,“多元一体”是一条死路。其恶果就是民族问题越来越严重,西藏“3·14”,新疆“7·5”就是最为突出的表现。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前苏联民族政策进行了反思,“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在民族政策上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把民族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团结的基础上,淡化民族意识,不再强化民族特征和强化民族差别,不要求公民确定自己的民族归属,废除了1934年开始的在证件上登记居民民族成分的做法,证件只有证明国籍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民族政策构想》中规定,俄罗斯继续奉行公民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俄罗斯联邦用地方自治代替民族自治(尽管保留了原来以民族冠名的行政区,但其政权组成和运行方式与其他行政区无异)。……各共和国决定自己的经济、政治和语言文化生活,但共和国的国家体制不属于某个民族,共和国是相应区域内所有公民的共和国。……苏联留下的最难处理的遗产是按民族划分国家的行政区,许多学者认为这么做弊端很大,但既成事实又很难改变,只好保留了按民族划分行政区的做法。带来的问题仍然很多,一些生活在冠名民族并不占多数的民族自治区内的大民族感觉不平等。 ……未来俄罗斯的民族政策仍将朝着培养公民社会和塑造俄国民族的方向发展。保障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在民族文化上奉行双重不排他的原则,主体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将平等不均衡地向前发展,俄罗斯民族文化是构成俄罗斯国家体系基础的作用将得到加强,在民族认同、文化自治等方面奉行自愿原则。(见学习时报2011年3月11日,“现今俄罗斯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頂部     1/1 
歡迎評論
未登錄,
請先 [ 註冊 ] or [ 登錄 ]
(一分鍾即可完成註冊!)
返回首頁     ·   返回[清朝历史]   ·   返回頂部  
熱門推薦